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时代之变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这份重要文件的出台,恰逢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关键阶段。这不仅是一次发展策略的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城市发展哲学变革。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波澜壮阔。数亿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22年的65.2%,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奇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区蓬勃兴起,这种以“增量扩张”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了快速城镇化的人口聚集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空间需要。

然而,当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剧;千城一面现象突出,城市特色消失;通勤时间长、房价高企、公共服务不均等“城市病”困扰居民生活。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城市不能继续沿着粗放型发展的老路走下去,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

《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正式进入“存量时代”。这意味着城市建设的重心从向外扩张转为向内优化,从注重硬件建设转为提升软实力,从追求规模速度转为注重质量效益。这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意味着我们不再简单将城市视为钢筋水泥的堆叠,而是看作有机生命体,需要精细呵护、持续更新和品质提升。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在空间利用上,要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活化利用旧厂房、老街区、闲置建筑,让城市记忆得以保留,让城市空间焕发新活力。在公共服务上,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均衡布局,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在治理方式上,要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让城市更智慧、更宜居。

《意见》强调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关乎经济指标和物质建设,更要关注人的体验和感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意味着城市建设要回归人本主义,注重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大都经历了类似转型。当城镇化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城市发展普遍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我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以及最为宝贵的数以亿计渴望美好生活的城市建设者和参与者。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级政府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市场主体积极适应,抓住新机遇;需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城市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追求“速度”到注重“质量”,从关注“规模”到提升“品质”,这场转型将重新定义城市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根本宗旨。这既是对现代化规律深刻把握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