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90,公孙丑章句上9-1》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90,公孙丑章句上9-1》

   因为72-73中间重复了72,所以编号错了,今天改正过来,办法是前面的顺序不动,直接跳一级,由88直接跳到90。

    今天是丙申年戊戌月丁卯日,九月十二,2016年10月12日星期三。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一,伯夷,高洁情操的极致典范。

    1,伯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

   伯夷,是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孤竹国即现在秦皇岛一带。为了父亲的心志,他出走他国,执意把国君之位让给弟弟叔齐;后来的事更有意思,弟弟叔齐认为国君之位应由长子继承,也不肯接受国君之位,追上哥哥一起出走了。孔子评价他是一位圣人。

   孔子在卫国时,他的意见受到士大夫以及王公卿相的关注,更受到弟子们的关切。

   冉有问子贡:"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位卫君,名字叫做辄(zhe),是卫灵公的孙子、原太子蒯聩的儿子(蒯聩,kuai3 kui4)。当初卫灵公在位时,蒯聩得罪出逃,逃到晋国寻求政治避难。灵公去世后,国人立了他儿子辄为国君。同时,晋国也送蒯聩归国接位。这时候,现任卫君就不认老爸了,拒而不受,派兵拦截不准入境。导致卫国出现父子争位的局面。

   当时卫国人认为,蒯聩得罪了父亲,于义当绝。辄的君位是以嫡孙的身份立的,于礼为宜。对拒父争国这件事,社会舆论没有非议。

   冉有怀疑孔子也认为辄做的没错,就私下问子贡。子贡也没有把握,所以不敢马上回答冉有。

   子贡进见孔子,问怎么评价伯夷、叔齐。子贡这么问,是要看孔子怎么取舍。如果以争国为是,则必以让国为非。如果以让国为当然,则必以争国为不可。

    孔子评价说,他们是古之贤人。

    子贡又问,不知让国之后,他们心里会不会也有怨悔呢?子贡的言外之意是,让国之事,一般人很难做到,如果他们是出于一时的激动,那么,他日未免产生怨悔之情。如果他们是这样的人,就不应该要求其他人了,那么,卫君拒父争国的行为,就应该宽容看待。

    孔子回答说,怎么会产生怨呢?人在心里有所求而不得,这时候会怨。伯夷以父命为尊,叔齐以天伦为重。他们一个不违父命,一个不悖天伦,这是求仁得仁。合乎天理之正,即乎人心之安,他之所求,至此已是极致了。一方面,他们得到了心之所求的,另一方面,除此之外他们又没有更多所求的,又怎么会有怨呢?

   子贡出来后跟冉有说,夫子不赞同卫君的做法。

   2,子贡以伯夷叔齐为问,可见,伯夷的让国义举,高洁情操,早已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现在的社会风气讲"当仁不让"。当不当仁也不好说了,却结结实实的留下一个不让的风气。甚至有些人以"多吃多拿多占"为公开口号,不以为耻反以为当然;次一层也要讲一个"既要如何如何,又要如何如何"。眼下这种"以吃亏为可耻,以细碎的算计为荣"的社会风气,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可以理解的社会弊病,但是,可以理解不等于可以无视,弊端就是弊端,并不会因为可以理解就消解了。它还在那儿。需要人文干预性的纠偏,否则,就会有越来越多躺在钱堆里、却不幸福的人。有人归罪于"原罪",但是,说实话,这事儿归于什么罪都白扯,这种归纳法犹如一粒安慰剂,只能解一时,跟买醉解忧有什么区别呢?一方面寻求社会认可,一方面又心里难安,这么个纠结法,什么人能感到幸福呢?所以,社会有病是大环境,作为个人就要积级采取应对措施,进行自我保护,怎么保护自己呢?学养。学养可令一个人处众而独立,处浊而独清。从众,一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二是必然陷于不幸福。

   用舍行藏,出处取舍,这些都是在面对当前利益而作出的个人决策,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的智慧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的高呢?超越经验主义的高度,而且是超越上下五千年历史经验的高度,看一看伯夷的历史评价即知。

   孔子评价伯夷是"圣之清者"。

   《史记列传》位列第一的就是伯夷。

   二,伯夷的清,清到什么程度呢?极致。

   孟子说,伯夷,对上则择君而事,非可事之君绝不侍奉,对下则择友而交,非可交之友绝不为友。哪位国君不善的,必不肯在他的朝堂上任职;哪位国人不善的,必不肯跟他说话。让他到恶人的朝堂任职或者跟恶人说话,就好像让他穿着官衣官帽坐到污泥黑炭中一样。

   "推恶恶之心",这样一种厌恶恶行的心,推广开去,不要说不肯接近恶人了,就是在乡里和人站在一起,如果那人帽子没戴正,这样一个小小的失礼,他也看不下去,"望望然去之",好像没看见一样走开,好像将被玷污一样,离开的速度好像避之唯恐不及一样。也不要说到恶人的朝堂任职了,就算有哪位诸侯敬重他的辞命之能,恭恭敬敬地来聘请他,他也不会接受。之所以不肯接受,是因为他不屑于接近。

    伯夷对自己的要求可谓壁立千仞,极为严格,不肯降志而辱身;同时,他对人的要求也一样严格,不肯和光而同俗。

     从反思的角度,伯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伯夷的生平志趣及其人生行迹,值得我们学习了解,伯夷的文化象征意义,我们更当品味。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