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假期结束了,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来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看的是电子书,亚马逊图书活动期间购买的纸质书被束之高阁,以至于配图只能百度一张。)
这是一场特别愉快的阅读旅程,总为小豆豆的纯真、可爱、快乐而会心一笑,为小林校长的温和、耐心、尊重而感动,为巴学园里发生的各种新奇学习生活而惊叹,或许,这是每一位阅读者所期待的童年,也是每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应该孜孜不倦去探究的一种教育方式。
该书在自黑柳彻子48岁那年初版出版后,被翻译成33种文字,不仅荣获了各类奖项,而且在全球引起了极大反响。该书从豆豆因老师们普遍认为的“淘气”而退学、最后来到巴学园开始,描述了豆豆在巴学园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下,被尊重着得快乐成长,巴学园里特殊的教学环境、新奇的教育方式、亲切的小林校长、可爱的同学们都给豆豆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至在成年后的豆豆心中,依旧留存着儿童时期的那些愉悦经历,并使得她在长时间里对这美好时光念念不忘。
打开书,跟随着豆豆的视线,我们走进了巴学园,见证了豆豆与小林校长初次见面会谈的全过程,校长先生对于豆豆冒然地提问“您是校长先生,还是电车站的人呀”,不是感到这个小孩很唐突、很没礼貌,而是顺着豆豆的话答复到“我是校长啊”。随后,校长让豆豆坐在椅子上,而自己坐在另一把椅子上,好与豆豆面对面坐下来谈话,他认真聆听着豆豆的滔滔不绝,像朋友一样,使得豆豆兴致勃勃地将过去发生的事、想的事一股脑儿都倒了出来。在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件中,小林校长总是不断得鼓励孩子们养成各类好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不是通过教条的、灌输的方式,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培养,比如通过孩子们吃饭过程中让其中一个孩子站在孩子们中间讲故事以培养孩子演讲能力、增强孩子勇气,比如因为通过运动会、游泳扫除高桥的自卑感,比如通过旋律教育法让孩子们身心两方面得到发展和协调……
很多很多,不仅让豆豆难以忘怀,连读者也为之感动,小林校长说,“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闻其乐,有心不解其真、既无感慨亦无激情……之类也。”
还好,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感慨与反思。
回看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归于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顺应儿童、以快乐为原则、反对灌输,张扬解放儿童的精神个性,使得儿童自然而然地成长、自然而然地成型。随着20世纪初“文学革命”在中国的发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儿童并不是成人的附属品、衍生物,而是独立的人,有其独立的思想,提出了“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儿童意识”的理念,并在当时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倾向于“走向儿童”。
王泉根老师在《儿童文学教程》中提出“为儿童写作是一门艺术,既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更是一门检验作家儿童观与写作立场的艺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陈伯吹老先生曾在《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也中提出过“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
我想,黑柳彻子就是这样一位儿童作家,她写成的《窗边的小豆豆》,虽带有自传色彩,但毕竟她已经摆脱了童年、成长为一位大人,为了贴近儿童,她在写作过程中,以儿童豆豆的视角来书写儿童豆豆眼中的巴学园、小林校长、同学们,及发生在巴学园里的一切的一切,以儿童的思维去把握感触的点点滴滴,以儿童所理解的感悟去传达儿童的所思所想,消除代沟,消除隔阂,以最终做到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和信任。
或许,书写这本书,书写那发生在巴学园的过去的点滴,本身正是当初黑柳彻子对小林校长所做的“当巴学园的老师”的约定的一种演绎,她已经潜移默化地从小林校长手上接过了接力棒,将小林校长式的教育方式传递给世界,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