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飞机-酒店的距离,是一本书。
很喜欢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作案手法丝丝入扣,推理过程抽丝剥茧,看到最后大叹一声,畅快淋漓。还有对人性的刻画探究,也对,犯罪往往伴随着丑恶,即使有不得已,也不能抵过。
但,推理小说以外的作品,似乎更牵动人心,故事娓娓道来,草蛇灰线中解析对生活的意义,不止惊叹,更为受益。比如《解忧杂货铺》,鼓舞的力量,积极向前的渴望;比如《秘密》,隐藏的深爱,隐忍的假装;比如这个,《虚无的十字架》……
有推理的成分在,东野圭吾的风格如此明显,但不止推理,更在于对社会问题的探讨。《白夜行》珠玉在前,让《虚无》显得故事架构不够丰满,不过,笔触温和,反映的问题却更深刻,罪与罚的两难抉择,犯罪者与受害人又要如何救赎?
这个问题,貌似离我很遥远。不曾经历,便无感悟。惟有从文字中探得一些浅见。死刑很无力吗?杀人凶手如果无法自我惩戒,即便夺了他的性命,受害人的遗族也无法得到救赎。可是,对于不会忏悔的犯罪者,似乎在监狱中背负虚无的十字架,也是对遗族的一种安慰,否则,失去亲人的痛苦要如何排解,人生要如何继续。而对于犯罪者而言,法理的惩罚是必要条件,又是否是充分条件?内心的忏悔与救赎应是关键,却多流于形式。
想到那部电视剧《再战明天》,讲述香港赤柱监狱惩教人员与重刑犯的日常,制度化的管理下,更重于惩,而不在教,或者教而无用。性恶之人仍无悔意,尚有良知者才会默默忏悔,也备受欺凌。也许对于非基督徒来说,这种比喻不太合适,但也只是比喻:每个人身上大概都会背负十字架,或大或小,或重或轻。十字架是否沉重,亦或虚无,其实在人。人之初善仍在,监狱内外,均是苦海。罪之罚,对施害者和被害者是某种意义上的公平,而法理不外乎人情,该视情况而定。
毕竟,法可衡量,情难界定。
题外:
于我,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书已读完,后天返程时该如何?
嗯,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