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镇
小镇很小,名不见经传,却居住着我的童年。她坐落于淮北平原,比任何一个北方乡镇没有特别。一条南北走向、一眼望得到头的街道,少有路灯及标识,只在双数“逢集”的日子里,变得热闹起来。那里的三里长街上,依次分布有电影院、供销社、卫生所、广播站、邮局、学校以及镇办的屠宰厂、食品站、木器厂和牛行(牲口交易场所)。其中多数为砖瓦平房,还有黄泥茅草屋,只有学校和政府,是后来建造的两层小楼,成为一段时期的地标性建筑。街道的尽头原本有一座石拱桥,是出镇的唯一要道。横贯在护城河上,毗邻铁路,在雨季到来的时节总被洪水所覆盖;也一度成为小镇青年们,捕鱼摸虾的好去处。据说那里曾发生过,一起起火车撞人的交通事故,多数是在阴雨或者大雾天,事故的惨状至今让人不寒而栗。进入21世纪,随着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在石拱桥的旧址上,修建了一座横跨铁路与河流的立交桥,安全事故问题得以解决。但还是有许多老房子,连同一代人的成长记忆,在挖掘机夜以继日的运转中轰然倒塌,成为了光阴的遗迹。为此,我的祖父更是沉默了很多年。因为他用半生的心血,一砖一瓦筑造的精神“家园”,到了晚年,竟成为了桥下的一片废墟。
◆绿皮火车
小镇虽小,但作为铁路货运线上的编组站,快车不停,慢车可停两分钟。在那分秒必争的短暂时刻里,车站野花烂漫、遍布木栅栏的月台上,挤满了络绎不绝的赶路人。他们有的挑起行囊满满的扁担,外出找寻生计;有的拎起打有补丁的蛇皮袋,奔赴大医院里看病;有的穿着洁净体面的衣裳,前往城市走亲访友;有的吊着嗓子,凭窗兜售着当地的特产,有烧鸡、麻花、和新鲜的瓜果……那是物资匮乏的90年代,一列过境的绿皮火车,便是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直接拉近了瞭望城市的距离。记得与小镇相邻的,是H城。直线距离不过60公里,硬座车票5.5元,软席翻倍。沿途要经过六七个乡镇站点,每个车站停靠两分钟,车程接近两个钟头,又时常要因避让快车而晚点。小时候,我曾无数次地目送过父亲,于暮色沉沉之中,踏上那列驶向H城的火车,因为生计而奔波。我远远地躲在他的身后,亦无数次地于风中追赶。任火车渐行渐远,天地之间仿佛就只剩下我一个人。我自顾自地勇敢,并渴望着能有一天,也能踏上那个捎载有年少梦想的、绿色的、可移动的“盒子”,用一场华丽的蜕变,完成与小镇的告别。所以这些年,绿皮火车之于我——是梦想的远方,是比远方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