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书中的开头是这样描写那些长期受压迫,安于现状,不肯改变的工人区的工人们,"他们仿佛害怕这人会把什么东西带进他们的生活中来,以至打破他们无聊的生活常规,生活尽管沉重,但总算平稳。人们不指望生活变得略微好一点,认为任何变化都是以暴易暴,他们所受的压迫将会更残酷。"
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由于父母辛苦地付出,基本上我们是不会对物质有太强的需求感。我们更多地生活中暴露出来的是精神上的贫瘠。人际交往中,我们渴望交往,也害怕交往;厌恶孤独的同时享受孤独;对于目标的追求上,有时候若有所思,仿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会儿又茫然若失。工作上,由于社会压力和期待,不想被内卷,又不得不内卷。
现在的我们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去浪费时间:现在的时间,绝大多数在我们盯着手机屏幕的时候溜走的。一方面是由于工作, 另一方面是由于习惯。我们习惯用手机去在工作之余获得片刻的休息,也许绝大多数的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要如何独处,如何安安静静地跟自己说一说话,只得用热闹、搞笑的短视频来愉悦和充斥自己的大脑,常常被电视剧里的演员台词、直播讲座中老师教授的金句戳中,获得片刻的感动,转头又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诶,这种快餐式的思考和感动,不要也罢。所以我思考地是,如果真的将有一场对抗"快"的革命,我想这场革命将首先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内部,而且非得自己把自己打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