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那些事》——吴念真
初读吴念真的文字,有种很强烈的画面感和细节感,蕴含着饱满的情,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比如第一辑的《遗书》里针对环境的描写:
窗外是细雨中的城市,被灰蒙蒙的云层覆盖着。从十五楼的高度可以看到城市边缘墨色的山脉,由浓而淡层层叠叠隐现在云雾之间。
初识标题《遗书》和从警察口中得知有关作者弟弟死亡的消息后,整篇文章便沉浸在压抑灰暗的氛围里。上述雨中山景的文字,展现出一副沉静的画面感,很好的映衬了文章的调性。
玻璃上浮现着助理有点惊讶的表情,以及或许隐约听到他的声音于是纷纷从位子上站起来看向这边的其他人。整个办公室陷入一阵死寂,所有人似乎都僵立不动,msn招呼的声音此起彼落,但好像没人回应,没有键盘滴滴答答的声音。
看他的文字仿佛直接在看电影,文字展现出极强的画面感。人们站起来的样子在玻璃上反映出来是画面,msn的呼叫声是声音,电影不就是声光电的结合吗?看吴的文字居然也能感觉画面和声音的结合。
虽然同样是初中毕业就离家到城市工作,每一步都走得辛苦,但如果用一种俗滥的比喻说人生像摸着石头过河的话,之前他(哥哥)都摸得到下一颗石头而且也都可以踩稳,而弟弟的每一步好像都会落水一次,挣扎一番才勉强摸到另一颗,而且摸到的可不一定比先前的宽阔,稳定。
把弟弟的悲惨遭遇很形象地表现出来,并且细节满满:每一步都会落水一次,挣扎一番才勉强摸到另一颗。多么形象有画面感,让人隔着屏幕都能看到弟弟成长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让人同情。
他不确定那是几岁的事,但他记得那时自己跟祖父坐在树下的竹椅上,甚至清楚记得祖父抽烟的样子和烟斗的颜色。记得坐在地上的弟弟短裤划到肛脐下,汗水和泥尘在他额头纵横的痕迹,记得他不停地把快流到嘴巴的鼻涕给吸回去的样子。
这是一副细节丰富的画面,让人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
这时浓雾深处忽然传来山下火车喇叭的长鸣,听起来就像男人的哀嚎一般。
如同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火车的长鸣将情绪爆发到了顶点,既像弟弟,又像哥哥。
第一辑里还有很多优美隽永的文字,现摘录去下: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与养分,因为若非这种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和事;然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选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累和感动与温暖,曾经的怨与恨和屈辱与不满仿佛都已烟消云散。
是曾想过,只是始终在等候着自己所希冀的那个适当时刻——例如:不再繁事如麻,劳累奔波,身心皆已安顿,日子安稳无惊——的来临,没想到这一切后来却都在始料未及的状态下完成。
记得你们,记得那些事,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痕迹,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人生很多滋味都要到一定年纪,才懂得去细细品味,比如类似这种相濡以沫的感动与幸福。然而当你一但懂了,一切却都已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