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过年,爸爸的一个朋友就会给我们送两条又长又粗的鳗鱼。银色的柔软的身体在水桶里游动,像两条蛇。爸爸并不太会做这种鱼,用红烧鱼的方法切块炖了,很难入味,我们都觉得肥腻,并不爱吃。
后来长大了,到了大城市,才知道有一种做法叫“烤鳗鱼”,也才知道,2条完整的鳗鱼摆在餐桌上,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看《鳗鱼的旅行》时,我常常想起小时候那些场景,想起当时还年轻的爸爸,他身上一定有很珍贵的品质才会让来往并不密切的朋友每年都记得他;每年收到鳗鱼时,他是什么心情呢?是不是有些感动,又一筹莫展;在我们那个内陆小城,爸爸的朋友是从哪里弄来的鳗鱼呢?;那两条鳗鱼,在到达我家之前,又经过了哪些地方?它们正处于生命的哪个阶段呢?
它们应该是银鳗?已经进入性成熟期的鳗鱼?在从哪里游向马尾藻海的路途当中被捕获了?跟很多鳗鱼一样,再也无法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鳗鱼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好看的科普书。因为它不是全然“科普”,作者将小时候跟父亲钓鳗鱼的回忆片段夹杂其中,让整本书充满了温情和感动。他细细地回忆那一个个早晨、一个个夜晚,与父亲相处的点滴,钓到的每一条不同的鳗鱼。
在讲诉鳗鱼的研究历史时,他还提到了一些研究者,比如“发现鳗鱼繁殖地的丹麦人”约翰内斯·斯密特,他几乎用自己的一生在大西洋上寻找鳗鱼的起源,他细细地描述斯密特其人,他的出生、经历,甚至穿着,揣测他的巨大动力源自哪里。在描述一切的时候,作者的笔触都是充满诗意的:
首先我愿意相信,人们被神秘的事物吸引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我们熟悉的东西。尽管鳗鱼的起源及其漫长的迁徙之旅非常奇特,但我们也可能产生共鸣,甚至觉得似曾相识:为了寻找家园,在海洋上进行漫长的漂流,回程时还更加漫长艰辛——为了找到自己的家,我们愿意做的一切。
马尾藻海是世界的尽头,但也是万物的起点。这是一个伟大的启示。就连我和爸爸曾经在8月的夜晚从小溪中钓起来的淡黄色鳗鱼,也全是柳叶鳗;它们从一个遥远的超乎我想象的童话般的陌生世界出发,漂流了六七千公里来到我们面前。当我手握着它们,试图凝视它们的眼睛的时候,我接近的是一个超越了已知世界边界的东西。
出生后,柳叶鳗游离开马尾藻海,随着海流游向四面八方,江河湖泊。而成年的银鳗则从四面八方的江河湖泊与溪流迁徙几千公里,游回它们的出生地,回到马尾藻海,繁殖,死去。
柳叶鳗变成玻璃鳗,随机地漂向任何一条河流。当它们遇到适合的栖息地,就会长久地停留。即使把它们迁移到很远的地方,它们也会游回自己最初选择的家园。但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选择这里。而且,一条鳗鱼选择在哪里度过成年时光似乎跟它的先辈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一点,跟鲑鱼很不同。鲑鱼与鳗鱼做着相反方向的旅行,它们在淡水中繁殖,后代游向大海,成熟后又回到淡水中繁殖。而且鲑鱼洄游到江河中时,总是会回到它们的父母曾经交尾的水域,这也意味着不同河流的鲑鱼有明显基因上的差异。
而鳗鱼的“鱼生”显然属于自己。“每一条鳗鱼都独自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没有继承性,独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难怪人类会在鳗鱼身上寻找哲学意义和认同感。
鳗鱼的秘密,也是人类身上的秘密。独自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也许是人类所有经验中最终极、最普遍的经验。
另外一个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的部分是雷切尔·卡森——一个颇有建树的海洋生物学家(尽管她用“拟人化”的方式来描述鳗鱼)。其实即使在科学领域,“拟人化”也未尝不可,因为这会让人类更好地认识动物。毕竟像鳗鱼这样,轻易就能游出人类的视线和知识范围之外的动物,还有很多很多。
虽然它们也,越来越少。这个世界一直在改变,也许有一天,鳗鱼会像渡渡鸟和海牛一样,完全消失。
全书的末尾,仍然是钓鳗鱼的场景。不过这次,他是一个人。参加完父亲的葬礼,他回到老地方,用爸爸教的老办法,再次等待湖水下神秘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