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遇挫折
2018年秋天,我离开工作多年的出版社,结束北漂,回到济南。
当时刚做完几个还不错的项目,正处在职业发展上升期,很多朋友都劝我再考虑一下。但那会儿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愿不愿意不重要,应该回来了。
其实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咱好歹也是知名大社的人力资源经理,济南这么多家企业,哪里还不需要个HR?
没曾想,回来之后,现实甩给我一记狠狠的耳光。从没想过骄傲如我,会因为新手妈妈的身份,在求职中遭遇歧视。我想不通,你可以质疑我的专业,但以此为理由,我非常不能接受,但又无可奈何。
初秋的济南很美。我在面试的路上,看着两旁高高低低的写字楼,不知道哪间办公室才能容得下一个我的位置。
那段日子不堪回首,算是我的职业生涯里第一个人生低谷期。
(二)再遇困境
后来工作稳定下来,但不久便遭遇一个瓶颈:我似乎被困在原地,被很多现实的理由牵绊着,没有办法向前。
我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融入当地圈子、结识同行伙伴、去读在职研究生,去集团讲课、去了解不同业务单元培训管理模式等等。我像在山中迷路的行人,遍寻名师,但没有人能告诉我,应该向哪走。
直到去年,我问到当时已经是职业咨询师的宗华老师,他反过来问我:你想让我告诉你什么呢?即便我告诉你是如何,你就会按照我的答案去做吗?
我老老实实回答:可能不会,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就如同后来丽华老师所言:当一艘小船不知道该驶向哪里,任何方向的风都不会是顺风。
就在那个时期,我再次遇到新精英。
(三)遇见新精英
早在2014年,我就听过这家神奇的公司,传说它的创始人古典是个非常有趣的老板,每年都给员工一个月的带薪假期,请他去完成自己一直以来想做,但总以没钱、没时间为借口,迟迟未做的事。
可以去别的城市跟念念不忘的女孩表白,也可以去心向往之的国家或者大沙漠里,唯一的要求是:回来之后,要把这个月的经历分享给公司的伙伴们听。
过去那些年里,我也曾在几个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约过几位新精英的咨询师朋友聊天。但这一次,我决定自己来。
我当时不会意识到,就是这个决定,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四)蜕变与成长
宗华老师曾在去年的最后一天问我:如果明年能够距离你的目标更近一点,那是因为,在这一年里,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当时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决定去做点什么,试试看。
从双证班开始,每天春雨老师的授课就是我上下班路上的BGM。因为是录播课,内容非常凝练,知识点密集,几乎每段授课视频我都反复听过很多遍。
接下来是实战班,认识了我最敬佩的小雪老师。她把咨询实战案例拆分成小段,掰开揉碎展示给我们:来访者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我们如何才能够看见并且帮助到TA。我记得很清楚,当我听到小雪某一个直击人心但又充满共情的问话,作为旁边者,大为震动。
甚至不需要来访者回答些什么,那份“被看见”的感觉,就已经弥足珍贵。
学习的过程漫长又辛苦,特别是对在职的同学们来说,每天的本职工作都已经满的快要溢出来,还要抽时间学习、对练,简直是泯灭人性。
幸运的是,我们组都是职场妈妈,大家年纪相仿,职业发展阶段差不多,遭遇的职场问题多少也相似,很快就成了亲密的伙伴!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大家一起加班、熬夜、早起、对练、干活、吐槽,一起在黑夜里并肩前行,不知不觉间,就走出了一段很远的路。
在后来的线下实战班里,肖阳老师的寄语,像极了我当时的状态:
(五)那些生涯带给我的
在这一年里,我参加了各个平台组织的大大小小的咨询活动,也积累了无数咨询案例。
他们有初入职场的新人,面临职业选择问题,放眼望去处处是机会,但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的“Mr. Right”;
也有职位爬到半山腰,职业和家庭都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但“35岁大锤”不知道啥时候就会锤下来,如何才能求得突破和发展,带来更多安全感;
还有企业高管,他们已经小有成就,但仍然面临中年危机和转型压力,更关注自己的使命、追求、优势和资源,更需要梳理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些生涯带给我的,那就是:看见。
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来访者看见自己。
看见自己身上的优势和热情、卡点和信念,看见痛苦,也看见痛苦背后的价值。
而我也可以在别人的故事中,看见自己。我开始真正意识到,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标准答案,你可以做出任何选择。选了,然后尽力把它做成正确的。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奔赴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这一路的探索和思考,撞墙和回头,一步都不能少。
(六)关于未来
再回看宗华老师当年的问题,我想我已经交上了让自己满意的答卷。
关于未来,我仍然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但很好奇它会带我去向哪里。
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