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意思是人的初心就像是一张纯净的白纸,是没有被外界污染的白纸。其实是没有什么善恶的道无善恶之分别,就像呱呱落地的婴孩的赤子之心。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思是人的意念一经产生,善恶,好坏也随之而来,这也就是佛家说的起心动念。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孟子所说的良知,人看到恶的现象后,会痛恨恶行;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欢。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大学》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要人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知,对得起别人信任的人。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主张人主动的去除不合理的私欲所产生的恶行,主动做善事。儒家的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的意思。

所以,王阳明认为,只要遵从我们的内心良知,人人有做圣人的潜能,只要他遵从他的良知的指示而行。换句话说,他需要做的,是将他的良知付诸实践,或者用王守仁的术语说,就是“致良知”,其中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知”和“行”合一的过程,所以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