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二。看到好几个大号都在写4个月宝宝猝死的事,我的心中充满悲凉。事情周六就爆出来了,一个妈妈付费参加睡眠训练,按照“老师”要求在宝宝哭闹时不进屋“打扰”宝宝睡眠,进去看的时候却发现宝宝头朝下没有了呼吸,很可能是死于趴睡窒息……
几个妈妈群里都骂声一片:这么怕辛苦生什么孩子。这种妈妈早抛弃早好。这个蠢货妈妈。当妈以前,能不能考个试?
随着事情发酵,今天很多大号都加入了蹭热点的大军。比如让我怒不可遏的“魔都囡”,不仅不给受害妈妈打码,还把受害宝宝的出生日期、地点都扒出来。我还顺手举报了“格十三”,单单不给受害妈妈打码,是确定无疑自己没错、可以高高在上地指责妈妈愚蠢吗?小清新号“拾遗”看似渊博地引用了过往研究猴子的各种实验,指导大家什么是母爱……
篇篇10万+。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地来指责她,那么多人想教她做母亲。
怀胎十月的人是她啊,失去孩子的是她啊,她才是最悲痛的人啊。
全世界都有权利指责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残酷育儿真相。
养娃避坑群也讨论起这件事的时候,师妹说她好心疼。她在月子里女儿哭得很厉害,她一天到晚没法睡又担心奶不够,孩子哭自己跟着哭。我在月子里追奶,半夜起来吸完奶,觉得自己连个合格妈妈都算不上,哭着失眠到天亮。莎莎在月子里找我聊天,说着说着就哭起来。
这些痛苦,这些人生至暗时刻,你不能理解也就罢了,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别人呢?
面对生命中的全新挑战,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幸运的。刚生完孩子,身体的痛楚远未停息,所有人都盯着你的胸问着有没有奶;只要宝宝一哭,就有人开始念叨宝宝饿了宝宝没有奶吃,宝宝吃奶粉吧。还有人给刚出生的孩子灌中药/凉茶,声称这样能去“胎毒”……
那么多人想要建议别人怎么做父母,其中暗含了多少“你不是个好妈妈”“你没有经验”“你不会”……
是的,这里很少出现爸爸。
在这个婴儿死亡个案里,我仿佛看到了大多数中国家庭的育儿分工:奶奶或姥姥帮忙操劳,妈妈日日夜夜照顾小孩,而爸爸呢?油瓶倒了扶一下就算顾家,偶尔换个尿片遛个娃,就被所有人称赞是好男人。
而妈妈呢?仅仅是想自己和娃都睡得好一点而已,毕竟她还要产奶,担心宝宝的睡眠、身高、体重,要阻止周围人喂药……
要对抗对母亲无知的责备,对抗周围人振振有词的经验之谈,在缺乏家庭支持的情况下,她只能向外求助。
记得在娃两个月大的时候,一直追奶的我奶量太多开始堵奶。家人或许是心疼我,或许是想让我恢复到享受工作的状态,劝我断奶。其实那次堵奶已经差不多好了,但我还是预约了国际哺乳顾问(IBCLC),并告诉工作人员,我还是想多母乳几个月的,麻烦帮忙劝一下我家人。哺乳顾问一顿劝,奶奶不再催我断奶,我却一边窃喜一边悲伤:我也是从孕期开始学习相关知识的人啊,我还是全家学历最高的人,但家人不听我的知识也不问我的感受,却愿意相信外在权威。如果接触到的是不可靠的外在“权威”,我又要走上怎样的反抗或妥协之路呢?
这个妈妈,就是在向外求助的过程中,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和育儿市场中,掉进了无底深渊。
她先是加入了这个团队的免费睡眠咨询群,后面又付钱加入VIP服务(一对三服务,1999元十天)。这个团队声称没有要求家长给孩子趴睡,事实却有偏差。被洗脑的群里其她妈妈,让她不要去看,让她“想象我们握着你的手”……一个孩子的呼救,就这样慢慢失去了声音。一个妈妈,就这样陷入了丧女的漩涡。
但是,如果她入的不是这个睡眠团队的坑,她能怎样呢?
可能是听老人建议,抱着睡觉或不停奶睡,“我们以前都是这样的”,“大了就好了”。日日形容憔悴。
可能是买了某本畅销的育儿书,《百岁医生教我的育儿宝典》,里面大力鼓吹趴睡。
也可能找到了一两个靠谱育儿号的方法介绍,却依然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具体操作。
被逐利和错误的知识洗脑,这看似是这个妈妈的错。但我们为什么允许这样的公司存在,我们为什么允许鱼龙混杂的育儿知识充斥?一边期待高生育率,一边放任婴幼儿时期的不靠谱市场(赚钱)服务,我们的社会是病的,是残缺的。病到悲剧发生,我们却扔在追着这个妈妈扒皮指责,对商家的追责声反而被淹没了。残缺到连保障婴儿生存的权利,都只能推脱给家庭,推脱给家庭中的女性。
“她”面对很多视角的指导、建议,甚至指指点点。家人站在过往经验上,说她没喂饱她的孩子。很多医生站在治疗经验上,让她给孩子抽血灌药做CT。一些育儿团队站在逐利的立场上,推广哭声免疫和趴睡。很多丈夫则做了旁观者,还说你怎么连个孩子都带不好。
唯独没有妈妈的视角。我们的整个社会里,很少有妈妈的视角。
我当妈以后,发现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推车遛娃,很多地方都没有无障碍通道。以前爱去的风景秀丽的公园,没有母婴室。原以为靠谱的育儿大号,收了商家的钱给乳铁蛋白做营销。
满目苍凉孤独无助的路上,我要多么庆幸自己的幸运。庆幸自己找到了靠谱的育儿知识武装自己,能够在医生开出满屏中成药时克制地说不,能够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育儿服务时不放弃自己的判断。庆幸自己学了社会工作,把育儿当成一个包含若干子项目的大型社会工作项目,把队友和长辈都拉进来协作,强行和队友开展育儿共学,长辈也能吸收育儿知识,做最新潮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既然社会缺乏妈妈视角,那作为妈妈,除了努力去建立它,我们别无选择。
在缺乏支持理解的情况下,妈妈的感受和经验就更需要关注。生娃初期是怎样的到处乱撞和手足无措呢,是小姐妹兴奋地知道亲妹妹怀孕了问我加群时,我冷漠地说,没有,怀孕和养娃就是一条自生自灭的道路。我以为要自己走这条漫长且不被理解的孤独道路了,却在踩坑无数之后想帮助小姐妹们避坑,尤其在知道深夜痛哭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经历之后,组了一个育儿群。
妈妈们也能有同伴支持了。有时遇到问题,火急火燎地在群里提问,大家就互相安慰,翻出一些文章来学习。
但我不想这只是一个妈妈互助群,好像育儿只是妈妈的责任。在很多社工服务项目里也有这样的性别盲区,比如育儿、亲子相关服务,社工往往对父亲的参与不加强调,导致亲子活动变成母子母女活动,所以我们强调要拉爸爸进群,一起学习,一起分担妈妈的担忧。很多群要求进群改名为宝宝名+其它信息,我认为这样在生育之后就只剩下xx妈的标签却失去了自己,所以我们就把群昵称改成自己的昵称+其它信息。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头脑中涌现了太多细节,双眼也涌出了太多泪水,为那个离开的孩子,为那个母亲,也为自己和我的孩子。成为母亲不是一个直接的身份转变,不是一份简单的快乐幸福或痛苦束缚,而是走从没走过的路,做从没做过的事,是巨大的悲愤和强烈的喜悦从心底喷薄而出,摧毁,再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多孤单,掌控做母亲的权利有多难,健全母亲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有多重要。
因为我们不想再看见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