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我有幸一个人打起背包花了10天时间游走在河南山西上。一路记行,写下了下面的文字,发上来与大家共享。
6月11日 太行山上
早在购票时就知道太行山的三景点是王相岩、太行天路及桃花谷。开始以为“岩”就是一块大石头,没想到这块石头还真大,爬了整座山都没见。
无论泰山、黄山,甚至是苏州边的天平山,山似乎都应该是锥形的,有一个山顶可让你登高望远,振臂高呼。去年去了张家界,才知道山也可以是柱形的,一根根石柱拔地而起,真不知道大自然怎么想的,怎么做到的。今天到了太行山,竟发现山也可以是壁形的,那在张家界拔地而起的柱子这次齐齐地排在一起,牢牢地铸成一堵神仙也穿不透的墙。而墙的上端,竟然可以开辟出一条大马路,汽车可以自由地在这与天齐的路面上飞驰。
我爬呀爬呀,来到半山腰,看到一架通天筒梯。仰不能及顶,只见那顶端似一点锥尖真通云霄。妈呀,不会是巴别塔吧,上去了真的能到达天庭?许多人坐在塔下叹息。阳光那么热辣,气温往上直飙,挥汗如雨的人躲在树荫里扇着帽子,扇着扇着,就往下走,去寻找别的上山捷径。两个路上遇见的大学生劝我别去,万一上不去下来还得一步步走。我伸伸腿弯弯腰,感觉小腿确实这两天下来有点胀痛,但似乎还没到举步维艰的地步,掂掂肩膀上的背包,寄掉一个大的,也还不重。于是跟在他们后面就走进了筒梯。
所谓筒梯,就是在一个圆柱形里的台阶,不光是向上,还是不停转着向上。这个筒梯据说有88米高,网上查了一下相当于30层楼那么高,也就是我得全部用我的双脚爬完这30层楼。这真是一个挑战。爬楼,当然是累的,尤其是我这种基本伏案工作的人,案牍已让我劳形,爬山能不步履艰难吗?后悔的时候,往下望望,已经那么高了,下去更麻烦,还得与上来的人交错,这一不小心什么的,岂不更糟糕?便只能数着步子,每走30步就停下喘口气,平静一下,再数30步。这样,倒也没被那两学生拉下。站在顶端往下看,那筒梯像定海神针一样真插地面,真绝啊。
然而还没到墙顶。爬山就是这样,从山脚往上,看见一人多处,以为到顶了,却发现还有一个筒梯得上,上完筒梯,以为就是山顶,结果还有拄着拐杖满脸疲惫的人说还有一半路才能到顶。上还是不上,这是一个问题。上是一种挑战,不上是懂得适可而止,两种选择都可以有很好的理由。关键是人的心态。生活里我总是选择后者,让路是我的习惯,因为面对的都是熟识的人,是朋友,是亲人,是同事。现在我面对一座山,还有一个自己。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上。这是一个自由的选择,绝对的自由。我挑战不了无形的山,却总可以挑战一次有形的山不是?
在陡峭不平的山路上一步步往上,低矮的岩石压顶时就低着头,弯着腰,甚至蹲着走,清凉的瀑布冲刷时就迎着走。迂回也好,不平也好,反正就一个字“上”——终于上到阳光热烈的顶上,一条流畅平坦的天路在眼前延伸,向左也向右,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只是抬头时看见,天路之上还有山峰,没有路的山峰,只能遥望。
下山之后去桃花谷,遭遇大雨,只能遥望。雨大天冷,瑟瑟发抖,又听说无回程车,只能与别人合租了一辆中巴回林州。桃花谷的桃花,就等我下次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