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兰兰妈的朋友在Youtube上看到一个暖心小短片,看完之后深有感触,就把链接丢给了我,还跟我聊了很久。
先给大家分享这个来自俄罗斯的小短片:
https://v.qq.com/x/page/b0517ai1vk9.html
01
跟兰兰妈分享这个视频的朋友是个全职妈妈,也是个不折不扣的“低头族”。
似乎除了抱娃、做饭、洗澡、睡觉之外,但凡有只空手,她就会低头不停地刷手机。
昨晚看完这个视频,她说自己就像视频中的妈妈,就是没那个妈妈那么美罢了。
她一直觉得她所有的时间都是绕着孩子们转的,不是给他们做早饭,就是带他们去玩,陪他们看书。
可是孩子们却似乎越来越不爱跟她说话,越来越不爱跟她亲近。直到看到视频中这一幕,她才突然读懂了孩子们的心:
小女孩穿着妈妈熨得整齐的裙子,原本要表演一首关于冬天的诗,看到妈妈只顾看着手机屏幕直播,她问老师,我可以换一首诗吗?
听到那首诗,妈妈的表情从惊愕变成了愧疚。
妈妈在家吗?不,她不在。
妈妈在网上。妈妈只和网上的人说话。
这世界怎么变成了这样?连喝咖啡都只看着屏幕,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妈妈,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啊!
大概,她的孩子们只是没有说出那一句:“妈妈,我非常非常爱你,请不要忘记我好吗?”
02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达的网络加上各种应用软件,智能手机替代了电脑的很多功能。
只要连上网络,通讯、办公、搜索、便民服务和娱乐消费都能通通搞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添了许多便利。
与此同时催生了很多像兰兰妈朋友一样的“低头族”,逮着空档就玩手机,忙着玩游戏、看小说,或刷朋友圈、微博,或自拍、直播。
对于“低头族”而言,网络上有着绚丽斑斓的世界,手机里记录下了所有的美好瞬间。
生活少了什么都可以,但不可以没手机。手机已经变成了精神鸦片,他们乐在其中,也无法自拔。
聚会上,餐桌前,沙发上,每个人都对着自己的屏幕,却没有了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感情也渐渐淡薄了。
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拍摄了一组人们使用电子产品的照片,再将电子产品都P掉,命名为“Removed”。
照片中每个人的脸上都空洞无物,只有灰暗的孤独,像在说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不得不承认,智能手机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捷通讯,但是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而最令人忧虑的是,智能手机抢走的不只是你的朋友们,还有孩子的父母们。
就好比兰兰妈这个朋友,她每天都会发孩子相关的朋友圈,有时是孩子看书的照片,有时是在游乐场玩的小视频,有时是画花了的作业本。
每一条朋友圈都诉说着她陪在孩子身边。然而当孩子在看书、游乐场玩、做作业时,只要没出什么问题,她都一心只做“低头族”。
看完那个小视频,她才终于明白,就算整个朋友圈的人都知道她在陪孩子,孩子也感受不到她的陪伴,她陪的只是手机而已。
03
当今社会,除了全职妈妈以外,大多数家长白天都忙于工作,孩子不是交给爷爷奶奶、保姆带,就是送去学校。孩子跟家长的相处时间已经很少了。
到了晚上、休息日,孩子想和爸妈一起玩,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时,有些家长却“机不离身”,或处理工作,或玩游戏、网上购物,就算陪着孩子,注意力也在手机上。
“低头族”家长这种人在心不在的陪伴,会让孩子直接地感受到“妈妈在我面前,可是她好像不见了”。
兰兰妈认为,手机像是横亘在家人之间的鸿沟,吞噬了欢笑,阻挡了沟通,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还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
正在牙牙学语的幼儿需要有互动有交流的语言环境。
而“低头族”家长会疏于对孩子的有效陪伴,忽略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孩子可能因为缺乏语言刺激而导致语言发育障碍。
很多医院的儿科医生们反映近几年门诊中出现这类幼儿患者的比例正逐渐升高。
影响孩子的性格培养
如果家长只有在孩子哭闹、身体不适或者成绩不好时对他们有所关注,孩子可能会以乱发脾气、不爱学习、故意生病或装病来获取父母的注意力。
孩子想跟父母玩,父母却总是抱着手机不耐烦地打发他们自己去玩。
孩子可能会觉得爸妈爱手机胜过爱自己,容易安全感缺失,易暴易怒,更有甚者可能会养成叛逆、孤僻的性格。
误导的言传身教
所有的教育理念都倡导父母在培养孩子时谨记言传身教。有些“低头族”的行为也可能让孩子沉迷网络不可自拔。
很多孩子自制力差,不分日夜地沉浸在游戏、动画片里,不仅伤害视力,还危害身体,宅在家中还阻碍正常人际交流。
因为一台小小的手机,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亲子关系变差。
即使家长发现孩子用手机或电脑毫无节制,孩子可能不听父母管教,反倒变本加厉,导致恶性循环。
04
兰兰妈想问问“低头族”家长们:
网络上的世界真的有现实中的绚丽斑斓吗?
手机里记录的瞬间难道比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更美好吗?
看着手机屏幕,沉浸在网络世界里的你,早已忘记了你的孩子才是“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当你陪着孩子却只顾着玩手机时,孩子的微笑只出现在你的屏幕里,而你却听不见孩子现实的哭声。
平时兰兰妈和机器人先生上班也很忙,有时候下班回到家也要看看手机或者iPad,检查是否有收到工作相关的新邮件。
但我们每天都抽空跟他们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增进感情,也会定时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习进度。
当孩子需要放松时,我们偶尔会陪他们一起玩玩ipad的小游戏,但我们更愿意带他们去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们约定好陪孩子去玩的时候,都会尽量放下手机或者iPad,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履行约定,分享我们美好的亲子时光,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万一碰到工作上的紧急情况,我们俩会特地跟孩子申请处理工作的时间。
这样既不会让孩子误会我们是“机不离身”,从而对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也能让孩子能从中认识到“约定好的事情就该做到”,培养他们的履约精神。
手机也好,Ipad也罢,都是高科技发展催生的事物。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家长们都需要警惕电子设备在家庭教育中的负面影响。
请“低头族”家长放下冰冷的手机,用心陪伴孩子,给他们多一些,再多一些的关注和爱!
如果在自己正确对待手机之余,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孩子和智能产品的关系时,可以参考阅读兰兰妈之前写的这篇《iPad对于孩子,到底是敌是友,且看兰兰妈的大招!》(点击即可阅览)。
最后给大家欣赏一首来自于南京某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创作的诗(来自网络):
《放下手机,抱抱我吧!》
我在写作业,妈妈陪着我,
她在看手机。
临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
他在看手机。
我过生日,一家人吃饭,
可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在看手机。
我对大家说,别看手机了,
他们点了点头,接着看。
哎~~~ 我们要是能变成
爸爸妈妈的手机就好了!
我们知道,你们工作很忙!
我们知道,你们有你们自己的事情,
可是,请你们每天给我们一点
和你们单独相处的时间。
我好怀恋小时候你们给我的温暖怀抱!
亲爱的爸爸妈妈,
放下手机,抱抱我吧!
“美式学习零距离”文章精选
家庭教育系列:
美式教育系列:
《在美国,老师这样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后附具体应用说明!)》
《看美国妈妈,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美国校园系列:
《中国高考不好考,你以为美国高考就容易啊!全面解读中美两国高考差异!(深度好文)》
智能时代教育系列:
《人类又输了..... 我们的孩子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 智能时代的教育 系列文章(一)》
《减肥与刷题,你不知道的秘密… | 智能时代的教育-系列文章(二)》
《以假乱真的机器人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 智能时代的教育(三)》
干货福利系列:
名人教育系列:
……
大家好,我是兰兰妈,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双料硕士,育儿畅销书《素养决定孩子的格局》作者,《中国教育报》、《当代教育家》、《中华家教》、《环球时报》特约撰稿人。在美国生活的十多年中,我一直致力于中美教育研究,倡导把美国教育中好的教育理念结合到中国教育现状,并传播回中国,“西为中用”,培养孩子成为适应未来全球化竞争的“世界公民”。
欢迎添加微信号“meishixuexi2018",“美式学习”群里定期会有讲座和干货分享,育儿路上我们一起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