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章云: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意思是在二元对立的叙事背后,善与恶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很难懂是吧?今天想通过另一个现象让你秒懂!
这里要讨论的是“雅之与俗,相去几何?”,用上述的理解方式,高雅和低俗其实也是没有区别的,请你把下面这句话多读几遍,直到多少有点明白为止。
当我们把他人的情趣爱好或者价值取向归类为低级庸俗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低俗只不过比我们鄙弃的那些人看起来要精致一点而已。
现在我就来现身说法,如果能产生共鸣,就说明你已经开脑洞了(传统的说法叫开窍)。
从世俗的角度看来,笔者绝对是一个跟高雅沾边的人 ,举止谈吐都还文明,貌似“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与世无争”,还喜欢涉猎宗教、讨论哲学、关注时政等等,而且远离烟花柳巷,反感赌博投机,俨然摆出一副清教徒的架势。我真的就高雅了吗?
放屁!
“雅之与俗,相去几何”,高雅和低俗的界限和区别在哪里呢?换一种说法,高雅和低俗本无差别,但世人喜欢把精致的低俗称之为高雅。 我的低俗可能比别人看起来要精致一点而已。
接下来我用一些比较接地气的例子帮你把“嗑”闹明白。
我喜欢看哲学、灵性、宗教方面的著作,我爱人喜欢看网络小说,玄幻、穿越的那种,我儿子喜欢跟同学联网打游戏,我们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都是闲暇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而已,有高低好坏善恶之分吗?如果有,就表明了你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我曾经把我爱人的阅读口味归为低俗、把她追青春偶像剧的兴趣定位为幼稚,这说明什么?说明我把能帮助思想的成熟和灵魂的提升的人事物定义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从而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去评判、去指责、去打压不符合这一标准的人事物,我会无意识的抱怨爱人吃饭的时候看网络小说,我会习惯性的愤怒于小孩忘我的打游戏,家庭氛围一度紧张恶劣。然而,当我放下自己的标准,用平等心包容和接纳他们的各种行为时,我又发现,一切其实都是自然而然的。
这下你就不难明白了,不喜欢打麻将的人把沉溺于麻将的爱好称为低俗,喜欢交响乐的把喜欢看二人转的称为低俗,不喜欢溜须拍马的人把喜欢阿谀奉承的人称为低俗,物欲淡泊的把醉心于金钱的称为低俗,重情义的人把重物质的人称为低俗......
可见,高与下、雅和俗的判断依据就在于不同人看问题的立场和价值观,高雅和低俗本为一体,高即是低,雅即是俗,并无真正的界限和判别标准(《道德经》第二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当你用自己的职位、学历、工作成绩、兴趣、德行等等来证明自己比别人高雅时,其实是因为你的低俗看起来要比别人精致一点,仅此而已。
既然高雅和低俗没有区别,为什么还要告别低俗呢?
这是针对那些执着于世间法的读者,他们习惯于二元对立的表述,如果一下子没有朝着高雅努力的目标,他们会很失落、惶惑、恐慌、彷徨。尤其是那些刻意让自己生活得高雅的人,会提出痛苦的质疑,难道我这么多年的努力都白搭了,我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在此,不妨借用《道德经》的智慧,还是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给大家提供一种善巧方便,让你依然保有清晰的努力方向。如果你始终在追求强化自我,证明自己多么有能耐、多么有本事、多么杰出、多么异于常人,那么你的努力只会让自己的低俗看起来越来越精致;如果你追求淡化自我,“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不自以为是,不以我为重,做到朴实、包容、平凡、利他,就能跳出雅俗高下之辩,活出自自然然的状态。
曾经有人说,我国的高校都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把利己和利他当成雅和俗、高与下的分界线,我们会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在拼命追求精致的低俗。如果你能朝着利他的方向发展,无疑已经走上了告别低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