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斋,谈依恋之《蛇人》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聊斋志异》
原文
蛇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蛇人爱之,异于他蛇。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还;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怏怏遂行。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也?”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餔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蛇人又饲之,乃食,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衒技四方,获利无算。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之。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蛇人挥曰:“去之。世无百年不散之筵;从此隐身大谷,必且为神龙。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复返,挥之不去,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勿欲别小青耶?”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返,俄而踽踽独来,竟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后得一头,亦颇驯,然终不如小青良。而小青粗于儿臂矣。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见之;又数年,长数尺,围如碗,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下担呼曰:“二青!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呼祷,乃释之。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君原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后,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其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辄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解析
这故事很长,大意是,蛇与蛇之间的未了情,蛇与人之间的未了情,蛇也是像人一样有感情的。细讲就是蛇人刚开始养了大青二青去卖艺,后来大青挂了。有一天晚上,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很难过伤心,以为小青再也不回来。未曾想到,二青原来出去找了另外一条小青回来做伴了,这让蛇人喜出望外。后来二青太大了,只能放生,但一直以来骚扰路人。一天被蛇人遇到了,蛇人把小青也一起放生,给二青做伴,从此二青和小青浪迹山林间。
蛇在精神分析理解当中可以是一种纠缠的象征,而这篇故事也是在说和依恋有关的话题。故事里面的蛇与蛇,蛇与人之间都有着很深厚的情感,不忍分离,渴望得到陪伴。
在精神分析领域当中,我们会关注童年的经历,这当中就会涉及到我们在亲子关系当中的依恋,精神分析里的各个流派都会从不同方面去阐述对于依恋的理解。而John Bowlby特别将依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最终形成了“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的假设是婴儿需要和母亲的安全连接是核心。“依恋理论”和传统精神分析强调的驱力不一样,“依恋理论”强调是和原初抚养者(更多的是母亲)的情感联系是原初的驱力和心理结构化的主要元素,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会是成年后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则故事里面,二青就像一个从小就在不安全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没办法和自己的母亲形成良好的安全的情感连接。这导致了二青在成长过程中特别依赖于蛇人,同样也特别渴望能有同伴陪伴自己。在大青死去了之后,它又会主动寻找到小青来给自己陪伴。
二青由于长得太大了被蛇人放生之后,它对于路人的不断骚扰,并不是因为二青想吃人,而是它内心很渴望情感陪伴和连接,希望得到路人的关注和回应。最终二青成功地让蛇人将小青也放生给它作为陪伴了,二青内心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二青才不去骚扰路人了。
可见二青终其一生都是在情感关系的纠缠当中,不断地纠结和折腾,努力地满足自己内心的那个情感黑洞。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成年人特别渴望得到大量的爱和陪伴、很难独自一人待着、很难相信别人对自己的真诚和爱、总是用“作”的方式来“测试”对方是否会离开自己等等。这些成年人很有可能在童年时候和母亲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以至于成年后总是不由自主地尝试弥补曾经幼小心灵的遗憾。
对于人类的婴儿而言,从一出生就需要养育者的长时间照料才能真正独立生活,一旦婴儿失去了养育者,这个婴儿很大程度上就会无法存活下来,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婴儿天生会对养育者形成依恋和需要。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人类一生都无法离开关系,而同样很多问题也都会由于关系引起的。
虽然我们成年之后,理智上明白自己会比以前更有力量,更有能力去应付当下生活,也不需要像婴儿般过分依赖于关系。但是我们曾经在不安全依恋模式里的那些感受和情绪却是牢牢地锁在了潜意识里,得不到回应和理解,更得不到释放和宣泄,那就会导致我们一遍又遍地在当下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补偿和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