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快哉学堂创办人陈金铭老师曾经说过这些话,深以为然,分享给大家:
语文学习是个熏锅底的功夫
语文课本改革后,传统诗文比例大幅提高。
学生本来就不愿意学文言文、古诗词,内容加了这么多,孩子更发憷了。
短期内成绩飞跃,确实不容易。但又不是明天就高考,时间且长,语文素养尽可以慢慢来。如同“熏锅底”,时间长了,语文素养就有了。
为什么要“熏锅底”?
这是个比方。记得苏教版主编张庆老师用过这个比方。新买的锅,锃明瓦亮,用久了,锅底也就变黑了,甚至变厚了。所以说,语文,是个慢功夫,是个熏陶、浸染、润物无声的功夫。
数学靠训练,语文靠积累。
中国历史太长,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太多,这些,一方面提供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养料,一方面也给学子的知识面积累增加了很重的担子。
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宝。“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都跟积累有关。没有扎扎实实的大量、高品质的积累,学好语文就是空话。
我发现,家长对积累的重要性,还没意识到。
有的家长,自己知识面本身就不广,不知道让孩子积累点啥,甚至认为看书就是积累。岂不知,大错特错!看书,是“读”;积累,更侧重“背”。“读”过的,转头就忘了;“背”下的,一辈子是自己的。还有的家长,一时兴起,让孩子背几句,没坚持半月二十天,放弃了。
这些,都让语文的“熏锅底”功夫,半途而废。
要“熏”啥?
国学总是要的。
古代蒙童,入门功课“三百千千”,是用了多少年的教材。客观讲,对孩子的价值不小。以“三字经”为例,这不仅是识字教材,还是历史、地理、道德、文学、天文、生物……等各学科杂糅的读本。
读一本,相当于读很多本。
以少许胜多多,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学问,缺少严密逻辑体系,善于从整体、形象、经验、直觉出发;有弊端,也有好处。人嘛,总需要先博而后精,不能做偏科的书呆子。
文学也是要的。
先秦散文、辞赋,诗经、楚辞,魏晋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基础教育阶段,总得什么都知道一点,奠定一个基本知识框架,了解一点浅层的精华。
文学对人的影响太大。每个人的一生,经历、遭遇总是有限的,在文学里,则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更多经验,让自己的精神生命,不知道延长多少倍。说再直白一点,读什么书,决定孩子长大了,成为什么样的人。
词汇要不要?也是要的。
孩子作文为什么写不长、写不形象?缺少丰富词汇,尤其缺动词和形容词。比如用到动词的时候,往往用“弄”“做”等消极动词。这就太笨了。
你要知道,动词里,积极动词才是活跃的“细胞”。你看,表示手的动作的词,不是只有一个“拿”。单个的词语有:抓、挠、抠、掰、握、拿、提、挥、握、攥、伸、搓、洗、捏、弹指、掐、捶、抬、拽、拉、摆、按、扒、抠、拖、扶、扯、抓、扳、拧、摸、拎、掰、挠、挤、揪、掏、拨、捋、捅、拈、捻、擎……四字词语有:指手划脚、以手加额、手足无措、握手言欢、缩手缩脚、束手就擒、手舞足蹈、手忙脚乱、手不释卷、拍手称快、毛手毛脚、举手投足、拱手而降、搓手顿脚……
表示脚部动作的词语有几百个,表示笑的词语有几百个,表示哭的有几百个……这些词汇,几乎学生在每篇作文中都会用到,是写作的核心词汇,应用率非常高。
可是,不“熏锅底”,学生只靠阅读,是到不了自己肚子里的……
大语文课程,终于呱呱坠地。1600多个名句、1700多个典故、2000多个文学故事……“熏锅底”,足矣!
我的思考:
我曾跟学生家长说过多次: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的过程。它从来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听说读写背。
也许有人觉得语文并不重要,语文学得再好,在中考高考时,它都不会像其他学科一样,成为所谓的优势学科,拉开和别人几十分的差距。但是,你永远不能否认,学好语文是唯一的出路,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它是现在,它更是你的未来。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前言值得一读。
对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定义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小学阶段,语文学不好,数学题都读不懂,数学信息无法提炼出来,学生如何下笔做题?
中学阶段,语文学不好,数理化政史地,哪一个不是语言文字来表达,哪一个不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
更不用说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