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小满,五月下旬的宁阳大地,天总是睛得那么好,蓝蓝的天,热情的风,太阳从暖洋洋的变成火辣辣的,田野里的麦梢也渐渐从青绿变得发黄,新麦的麦粒已经饱满,仿佛少年长大成人,有了几分成熟的风韵,空气中都有一股淡淡的麦香。再有几天麦子又会变成金黄色,麦粒硬了的时候正逢芒种节气,就要开始麦收了。
而三十多年前的此时,因为粮食短缺,正是农家青黄不接的时候,所谓"年好过春难熬″,同时也是青麦粒最好吃的时候——记得小时候,母亲偶尔掐一把青中泛黃的麦穗,带回家中用手搓出麦粒,熬稀粥(宁阳方言糊豆或糊涂,即糊粥)喝。品尝到真正的麦香味儿,就从那时候开始。现在想来什么燕麦片儿八宝粥之类,都无法和那青麦粒熬出的糊粥相提并论。
因为那时候粮食稀罕,一般地说母亲总是不让我们过多地吃青麦粒儿,还编出一段顺口溜——吃青麦儿,喝清水儿,过不三天发疟子儿。
可是小孩子嘴馋啊,有时放学后姐姐就领我和三弟去地里掐一把麦穗,用火烤掉麦芒,再搓的时候麦子皮儿就很容易掉下来,不过手心却被染黑,吃完麦粒嘴唇也黑了一圈儿——想想那时候虽然十分简单却又充满快乐的时光,真的想穿越回去。
那时的人们不知道母亲节父亲节之类的洋节,却有着许多合乎风土人情的习俗——比如说有种习俗叫"看过麦″。
"麦梢黄,妮儿看娘;娘看妮儿,过了麦儿″,就是挂在老人们嘴边的谚语。
是啊,麦梢一黄就预示着麦收即将开始,收麦子种玉米和玉米苗期管理,习惯上叫做三夏生产,是一年中最忙的日子,若无特殊情况这一段时间出嫁的女儿是很难走娘家看父母的,只有趁麦收前(麦梢黄)的时间回趟娘家——也许是巧合,母亲节的日子在五月的第二个周六,与小满节气(5月21号左右)差不了几天,这也许是东西方文明的一个交汇点呢!
作为回访,父母或者娘家哥嫂,总要在麦收完成后到女儿或妹妹家走一趟亲戚,这个时间就不那么集中了,算是"看过麦″这种仪式的尾声。
现在随着各种节日的增加和时尚元素的渗透,"看过麦"这一古老的习俗已经成了过去式,但其中的仪式感和浓浓的亲情,却让人回味无穷——大约是马云们缺少乡土情怀,否则"麦梢黄″也会和情人节、双11一样,成为商家们各显神通的商机。
(图片拍摄于兴隆街庙东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