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句
我这辈子遇到的所有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查理·芒格
工作
关于“快速完成”工作
答案显而易见:“快速完成”,然而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以至于得了一个“效率低下”的标签,并为此苦恼。
为什么要提倡“快速完成”?
如果说一件事、一项任务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完成,没有完成根本谈不上质量。
那为什么要“快速”呢?这就关系到质量和成长了。
有人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研究员把20个实验人员分成两组,任务是画画,A组要求30天内要画100幅画,B组没有数量的要求,30天后,A组的人每天匆匆忙忙终于赶出100副画,而B组慢慢画也上交了10幅画。最后观察哪一组的画的平均质量更高,结果是A组的画普遍质量更高。
理论上看,B组没有那么多限制,他们可以慢慢画,抠细节,想更好的创意,质量应该更高。但实际却相反,A组的人,他们画的量足够大,他们有更多犯错的机会,也有更多改进的机会,画在不断的摸索中,也就越画越好了。
很多错误在我们“犯”之前,我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脑子根本没有关于这个错误概念,事前做再多的准备和“深思熟虑”也没用,只有真做了,才能够遇到。
有人会说这样会付出更多的成本,但确实就是这样,这是一个悲伤的事实,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更短的时间内重复更多次,让更多的错误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并且改进,这样我们才能快速成长。
生活
关于如何面对[挫折]
都说三十不惑,但想要达到“不惑”的状态,绝不是坐等“三十”就可以了。
我当然还没三十,更没有“不惑”,但是我有在努力,起码让生命中的某一些事情能做到“不惑”。这周刚好遇到了一些事情,然我面对[挫折]时稍微能感受到“不惑”。
第一个不惑:我接受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我的人生将会出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苦(即困难、挫折、痛苦等),它们该来时就会来,且总会变着法子出现,最关键它们无法避免。
比如工作之苦。全年任务繁重,每天加班,还经常犯错,这种状态从17年年初开始,每天看着别人每天按时下班,自己加班加到头发频掉,是有过想要辞职的想法,可是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渐渐地接受这样的现状,因为我知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然后该干嘛的干嘛。
第二个不惑:遇到事情,不管是坏事还是好事,我们应该告诉自己,这又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悟,是源自于我的“老好人”的性格,不懂得拒绝,结果就是做了很多事情。可我发觉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做种都会有收获,要么是收获一个技能,要么收获一次教训,要么是一次人情,要么是一份别人的感谢……按照这样的逻辑,当我遇到挫折时,我就总是告诉自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这次又可以习得一个可以处理前所未有的问题的经验,以后同样的事情我可以用。
潘石屹总记得他爸爸对他说的一句话:“没事别惹事,遇事别怕事。”现在的我终于有点“遇事不怕事”了,因为所有的事情最终都会成为“好事”,就像李笑来在总结2017年讲的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多做事,多犯错,否则如何学习到新的知识呢。李笑来的牛逼是如何炼成?是通过大量的事,无数的错所堆积起来的。
阅读
《富兰克林传》
看《富兰克林传》的过程,我时常懊悔自己为什么不能早在更年轻些时候,多读读人物传记,那样我就不至于浑浑噩噩,但同时也很庆幸,因为我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物传记是能够给人以力量的,并且开始在行动——阅读更多。
坚守勤奋、节俭、诚实、极富好奇心、乐于创造、政治家、演说家、发明家……这是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众多标签中的几项,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让美国独立,更是因为其身上的美德影响着后世的所有美国人,成为了美国形象的代表。
再伟大的人物都是从平凡开始。《富兰克林传》从第三者的视角结合富兰克林的自传,讲述富兰克林如何从平凡成长为伟人,这也是该书能指导人们行动的意义所在。
带着问题阅读,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让文字转化为我们的观念(我这里不想用知识,因为我始终举得知识是死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从序言中找到了“问题”,我应该就着“人们要怎样才能获得有益于社会、正直、受人尊敬、坚守道德且有意义。”在推进的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我会像高中的阅读理解题一样,反复阅读原文,因为答案就在其中。
结合最近练习写作的需求,我挑选了《寂寞的行善者:富兰克林的作家之路》中对我有启发的地方。
富兰克林在21岁时便成为了当时北美殖民地最好的作家之一,然而他只念过4年的书。这样得益于他两方面的勤奋,一是从12岁开始就热爱阅读,二是他从一开始练习写作时就用了高效的方法。
这个方法已经反复被一些优秀的作家提过:模仿。
富兰克林通过阅读《旁观者》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旁观者》是一本杂志。富兰克林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挑了几篇文章,做了一些简短的笔记,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边;几天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观点复述出来,与原文对比。
他还将很多文章改成诗歌,借以扩充他的词汇量,因为这样他就必须绞尽脑汁地去想一些词意相同但发音、重音不同的词语以符合韵律。
在他的第一篇比较出名的文章里,他甚至直接模仿了别人的写法。一开始的文章并没有自己的风格,在模仿大量的文章后,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幽默风格,并开创了美国幽默文学的先河。
这样的阅读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社交
关于如何在一次社群中获得有效的社交
元旦假期,我参加了007战友们在深圳的跨年盛宴,一群人一起听讲座,一起交流,一起看罗胖的跨年演讲。
我的家人不发理解:家里也可以看,干嘛还要花钱出去看。一个是氛围,另一个是为了社交。
活动过后有人就说,主动链接少,这次的聚会太“聚会”了,想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相反我并没有太多这样的遗憾,我只是多做了一件事:成为这次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做一名全程拍照的摄影师。
活动持续12个小时,多达20个环节,对于一个有活动摄影经验的人来说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要端着一部重达7斤的相机,来来回回走,是一项体力活。
即使事先知道如此,我也觉得应该参与,因为只有和他人一起工作才能够深入的沟通交流。我发现3点:
1、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更多,因为比参会人员来得更早,相互接触的时间更长,做同一项工作时还能够聊天彼此了解。
2、工作人员有更多露脸的机会,随时随地都有你忙忙碌碌的身影,别人记住你的几率更大。
3、工作人员跟容易链接牛人,因为有机会接触组织者,而他们就是会中的牛人。
拾遗
1、收录了李笑来2017年总结中的一条处事原则:任何时候,该干嘛就干嘛。不被外界的事情干扰,不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动。
2、 查理·芒格告诉我们,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套套的处事思维模型,牛人拥有更多的模型,并且更加科学多样,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并且可以去打磨这些模型。
3、本着模仿富兰克林勤俭节约的美德,未来所有的购物都应该给自己意义,其中一个原则是,能否带来快乐、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