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勐巴拉那西
西双版纳不负“理想而神奇的乐土”之名,不管是神秘的雨林、婀娜的傣家风情,还是掩映在凤尾竹下那庄严的佛塔、佛寺,都让人难以忘怀。
其实,除了自然景观的婀娜神秘,畅游版纳,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傣族歌舞。象脚鼓,孔雀舞,章哈......种种传统技艺充满地域特色,摇曳多情。
象脚鼓
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象脚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代表着吉祥如意。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这是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的一种表达。
关于象脚鼓的来历,在傣族民间流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很相传在远古时候的勐遮地区是一个碧波荡漾的美丽湖泊。可湖畔却盘踞着蟒魔和龟魔,它们四处造孽吞食人畜。后来一位傣族武士带着一群猎人来到湖边,消灭了吞噬人畜的蟒兽,取皮蒙在空心树和竹筒上敲击取乐,于是便形成了鼓。几年以后,有两位驯象人把鼓改成象脚腿的形状。
自此以后傣族民间便有了象脚鼓 。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兽中的大象和百鸟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男女老幼都会欢快起舞。
孔雀舞
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
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孔雀的羽毛并非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也没有那美丽的"圆眼"羽翎。一次,在当地举行小乘教"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有一只栖息在遥远天柱山上的雄孔雀急忙赶往寺庙,可惜已经过迟无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群外急得团团打转。孔雀的虔诚之心被佛祖察觉后,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不巧这束神力无比的佛光,只落在了来回奔跑孔雀的尾部。雄孔雀尾部的根根羽翎霎时缀上了镶有金圈的"圆眼"纹图案。佛祖离去时,特意叮嘱孔雀:在明年的"摆帕拉"节时再见。
从此,每当"摆帕拉"节,佛祖接受人们朝拜之时,从天柱山赶来的孔雀会向佛祖献演的孔雀舞。从此后,每当宗教节日和年节庆典,人们为了赕佛和祈求吉祥,就都要表演民间传统的孔雀舞。
章哈
自古来,傣歌总是清脆悦耳、缠绵柔软,因为傣歌是按照水流声和嘎兰多鸟的叫声而成歌调的。傣族章哈又称"赞哈",是傣族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章哈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
在西双版纳,傣族群众每逢民间的重大活动,如贺新房、升和尚、赕佛、结婚、庆丰收、小孩满月、节庆等都要请章哈歌手演唱。当然,偶尔在劳动小憩时亦能听到章哈歌手娓娓动听的歌声。有的是祝福,有的是赞词,有的是叙事,曲调具有朗诵风格。
章哈演唱时的伴奏乐器主要用"筚"和"玎"。演唱时有两种伴奏形式:一种是以近似于二胡的拉弦乐器"定"伴奏,演唱内容多为山歌、情歌,是小伙子对姑娘倾诉衷肠的常用方式,称作“哈赛定”;另一种是以形似竹笛的但装有单铜簧片吹管乐器"篦"伴奏的,称作"哈赛篦",有见什么就唱什么的即兴演唱,有程式的祝福歌、祈祷歌,还有固定唱本的叙事长歌等,多在喜庆场合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