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智成熟,或许有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历事情的增多,心智成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成熟一词也是用来形容稍有年龄和阅历的人,但反过来,成年人未必心智成熟,近年流行的“巨婴”名词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将心智成熟的旅途称为少有人走的路,那心智成熟的旅程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称它为少有人走的路?
#自律
作者开篇认为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而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痛苦,解决问题。具体有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
简单讲就像桌子上放着一盘水果,有好吃的,有不那么好吃的,任务是吃掉这一盘水果。
缺乏自律的人首先是拒绝接受这个任务,然后挑好吃的东西先吃掉。可回过头来,吃掉一盘水果的任务是不会变的,剩下的水果烂在盘子里,依旧要吃掉。这个任务留给你的是痛苦和情绪,而且会延续一段时间。
懂的推迟满足感的人首先接受得吃完这盘水果这件事,然后先吃不那么好吃的水果,这时候不好吃的水果至少是好的,再吃好吃的水果,并享受到其中的快乐。
我觉得最重要是真正接受这个任务,因为问题是不会自己消失的,在吃好吃的水果的时候,不幻想不好吃的水果会被老鼠叼走,不会的!
承担责任
我把它总结为“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不…呢”。举书中例子来说,作者曾在日本冲绳工作,当时有个美军家属自杀未遂,作者在病房中和她聊。
“你为什么想自杀呢”
“这里实在太无聊,我一直很孤独”
“那你为什么不去交朋友呢”
“因为我住在日本居民区,没人说英语”
“那你为什么不开车去美军家属区呢”
“因为丈夫白天要开车上班”
“既然你无聊,为什么不开车送你丈夫”
“因为车是手动挡,我不会开”
“为什么你不学开手动挡的车呢”
“在这糟糕的地方学车,你一定是疯了”
虽然生活中我们不至于像这位美军家属这般极端,但许多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呢”就可以豁然开朗。
忠于事实
我们对现实对世界的观念是我们的人生地图,但这并不意味这地图是不变的。婴儿一哭就有吃的,幼儿一闹就有玩具,青少年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成年之后就发现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要实时更新自己的人生地图,忠于事实。
保持平衡
建立一个机制平衡上面的三个原则,就拿承担责任来说,有两种极端: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前一种拼命往自己身上揽责任,而后一种则撇清所有责任,那个美军家属就是一个例子。
#爱
这是人类极为复杂和特殊的一个东西,东西方数千年都在边歌颂边探索“爱”。那爱究竟是什么?
作者对爱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能区分自己和外在世界更多的不同,能够认识自己身材的大小,体能的极限…,这样的认知就是所谓的“自我界限”)
我们先绕过去,了解一下什么不是爱
首先是坠入情网,作者认为坠入情网是自我界限的暂时性崩溃,是出于寂寞,并不是为了促进心智成熟,但坠入情网是爱的神秘构架中最重要的一环。
其次还有是依赖性和自我牺牲,这两种都是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他们并不在乎对方是否成长,只在乎自己是否得到满足。就像父母死死把孩子攥在手里,在他们看来自己多爱孩子,可是孩子心智却很难成熟,而父母却从中获得安全感,满足感。
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称为精神贯注(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是对方,心理学家称这种状态为“精神贯注”)。
这是分情况的,判断标准还是是否给心灵带来滋养。比如爱好赌博,精神甚至在某个时间段可以完完全全被这件事情所吸引,它却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还可能让人变得更暴躁,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回过头来说说,爱又有哪些表现
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关注,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爱某个人就一定会关注对方,帮助对方成长。关注最重要的方式是倾听。
但很多人未必懂的怎么倾听,常常倾听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也许自己热情满满,最后对方却说:算了,不和你说了。倾听最重要的技巧是:反射对方的心里感受。
还有是不惧风险,爱是有风险的,可能是失去的风险,可能是冲突的风险。但爱的体现之一就是不惧怕这些风险,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选择放弃开始,放弃付出,不会因为害怕冲突而事事附和。还有尊重对方是个独立的个体,平等交流等等。
作者关于爱的论述是最让我觉得惊喜的,但也可以总结得最简练:爱是为了促进双方心智成熟的。
#信仰和恩典
作者认为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但作者重点讲述宗教对一些心理病人的影响,作者认为,对某些人而言,宗教可能具有危害性,另一些则未必有害,甚至可以造福民生。
而最后作者阐述了他自己对“恩典”的理解,也解释了为什么心智成熟旅途是少有人走的路。
首先作者认为人的原罪是懒惰,而懒惰是熵增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懒惰,而走向心智成熟意味着要克服懒惰,克服原罪。爱,是自律的动力。
人是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梦境就证明了潜意识的存在。而作者认为“恩典”就在意识和主观思维之外,是有助于心智成熟的那部分。
我们的潜意识里蕴含着非凡的知识,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多得多。我们获得一项真理,得到一种启示,不过是重新认识潜意识原本存在的事情。
获得新的真理和启示,其实是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获得共同认识。
意识的成长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所熟知的一切,此时意识与潜意识正在融合。
而潜意识又有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潜意识,作者认为深层次的潜意识就是“上帝”。
对宗教没有什么了解,只能引用14世纪英国女隐士朱莉安的话:“就像身体包裹在皮肤里,骨骼包裹在血肉里,心脏包裹在胸腔一样,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包裹在上帝的慈善中。衣服、血肉、骨骼和心脏都会衰朽。而上帝的慈善却永远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