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的研究者玛丽·梅因和同事曾经做过成人依恋访谈(AAI)。其结果表明,父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会对他们和孩子的相处有直接的影响。比起遗传因素,后天经历对依恋模式的形成更为重要,并由此得出了孩子和成人不同依恋模式的对应表征(下图)。
从上表,可以看出成人依恋主要也分为四大类:
* 安全型依恋
成人安全依恋的表现是:我们可以在成年后对早期的生活重新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可以连贯的描述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可预期的未来。所谓的连贯描述是更全面的发自内心的反思过程。比如“小时候我爸妈很注意家庭教育”就不是一个连贯地描述,它缺乏细节,也没有体现出个人亲历式的感受。
* 拒绝型依恋
早期缺乏和父母情感交流。他们好像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也感受不到过去的经历对自我成长的影响。常常坚称记不起自己的童年经历。
* 专注型或纠结型依恋
小时候受到的照料变化无常,或者对照料过度依赖和敏感,成人后对依恋就可能过于专注,内心总是充满焦虑、不确定和矛盾。这种模式对他人缺乏信任,怀着怀疑和恐惧,常常感到内心压抑。由于受到遗留问题的干扰,他们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也不能灵活地应付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 情感缺失型依恋
这类依恋往往与未抚平的精神创伤或情感缺失有关。这类父母情绪变化无常,因此常常会吓到孩子,让孩子感到惊慌失措,从而让孩子陷入紊乱型依恋。未抚平的精神创伤除了破坏自己的心理活动,还会破坏正常的人际沟通。
要想获得自我成长,从不健康的依恋模式中解脱,就要从认识自我做起。正确地看待自己童年的经历,有意识的把过去的经历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就好像小时候觉得父母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愤怒、生气,但长大之后自己做了母亲,才能体会在日常照顾孩子的鸡零狗碎中,心情就是会有莫名其妙的起伏,而孩子随便做了什么都有可能成为爆发的导火索。
好消息是依恋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学会接受不好的回忆,接受自我,学会自我抚慰,是学会适应性成长的关键。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就好像我们收养一条受尽了欺负的流浪狗,一开始它肯定时刻处于戒备和敌对的状态,无法信任任何人,但是只要给予精心的照顾和爱,它也可以和人类亲近起来。
要成为一个尊重孩子,爱孩子的父母,从自尊自爱开始。还是那句话,我们没法教给孩子我们自己不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