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陪跑共读会(40/365)
阅读书籍《幸福的勇气》第二章
作者: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阅读者:安然
这一章讲的是为何要否定“赏罚”。
很多小学生甚至初中生,他们可能明明知道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不道德 但还要去做,可以说他们是“明知故犯”,那他们问题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心理动机呢?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1个阶段:称赞的要求。
很多孩子面对父母和教师,抑或其他人扮演好孩子,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有对候并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他们就会失去积极性。
这个阶段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只因为想要成为周围人期待的“好孩子”,就去做一些作弊或者伪装之类的不良行为。父母或老师不能只关心他们的“行为”,还必须看清其“目的”。
第2个阶段:引起关注。
如果在第一阶段做了“好事”,却并未获得表扬,也能够在班级中取得特权地位,或者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此时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
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也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比如上课捣乱、捉弄老师、纠缠不休等,他们绝不会真正的触怒大人,班级里逗笑的人也有不少会得到老师或朋友的喜爱。
消极的孩子会表现出学习能力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特征,希望以此来获得关注。也就是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处于第2个阶段的孩子们,其实活得很简单,也不太难对付,我们只需要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难处理的是第三阶段之后的情况。
第3个阶段:权力斗争。
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这是相当厉害的一个阶段。
简而言之就是“反抗”,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或老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些甚至去抽烟,偷盗,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
另一方面,消极的孩子们会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力斗争,无论再怎么被严加训斥,依然拒绝学习知识或者技能,坚决无视大人们的话,他们也并非特别不想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必要,只是想通过坚决不顺从证明自己的“力量”。
很多父母或老师此时都会拿起“愤怒球拍”打过去“斥责之球”。但是,这样做就上了他们的当,只能是“和对方站在同一个球场上”,他们会兴高采烈地打会下一个“反抗之球“,并在心中窃喜自己发起的连续对打拉开了帷幕。
对这样的孩子,如果是触犯了法律问题就需要依法处理,但是,当发现不涉及法律问题的权力斗争时,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首先应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请一定要清楚一点,斥责自不必说,即使表现出生气的表情,也等于站在了权力争斗的球场之上。
第4个阶段:复仇阶段。
下定决心挑起了权力,斗争却并未成功,既没有取得胜利,也没有获得特权地位,没能得到对方的回应,败兴而退,像这样战败的人,一旦退下阵去就会策划“复仇”。
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试想一下,称赞的要求、引起观注以及权力斗争,这些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是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
已经知道对方不会爱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恶我,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就是这么一种心理。
另一方面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
简单的说,自残行为或者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就是复仇。他们是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当然,父母会十分担心并且万分痛心,如此一来,对孩子来说,复仇就成功了。
另外消极的孩子则会变得异常肮脏,或者是沉溺于一些合周围人极其反感的怪异癖好等,总之复仇手段多种多样。
面对这样的孩子,你能做的事根本没有,他们的目的就是“向你复仇”,你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认为找到了复仇的机会,进而进一步升级不良言行。
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也就是只能依靠其他教师或者是学校以外的人,比如一些专业人员。
第5个阶段:证明无能。
证明无能比复仇更麻烦。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为了避免再次体会这种绝望,就去逃避一切课题。向周围人表明:“因为我如此无能,所以不要给我任何课题,我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与其认为“也许能办到”而致力于其中结果却失败,还不如一开始就认定“不可能办到而”放弃更加轻松,因为这样做不用担心再次受到打击。
所以,他们就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多么无能,赤裸裸的装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再简单的课题也不愿意去做。不久,连他们自己都深信自己是个傻瓜。
倘若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应该还只是自嘲。真正进入第5阶段的孩子们,在装傻的过程中,有时甚至会被怀疑患了精神疾病。他们往往主动放弃一切,不去从事任何课题,也不对事物做任何思考,并且他们总是厌世性的拒绝一切课题和周围人的期待。
那么如何与这样的孩子接触呢?
处于第5阶段的孩子的愿望,就是“不要对我有任何期待”或者“不要管我”,进一步说也就是“请放弃我”。父母或老师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无能”。遗憾的是你根本束手无策,或许只能求助于专家,但是帮助那些已经开始证明无能的孩子们,对于专家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
问题行为的5个阶段分析起来,首先是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这一切的根源只有一个目的一一“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所以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作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有自己选择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