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不少视频,就最近看的关于自律和多巴胺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以下关于多巴胺的理论来自于B站视频和《自控力》这本书,在此感谢诸位作者。
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大脑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就会释放它。多巴胺会告诉大脑其他部分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我们得手。它并不能让我们产生快乐的感觉,它会让我们清醒、警觉、着迷。它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快乐,并且促使我们愿意为了这种快乐而努力。
1953年,奥尔兹和米尔纳将一个电极植入小白鼠的脑袋里,通过电极来刺激大脑的某个区域,小白鼠一按杠杆电极就会接通,刺激大脑。然后实验人员没有干预小白鼠,结果小白鼠疯狂地不吃不喝地按杠杆,直至精疲力竭;后来在小白鼠和杠杆之间通了电,结果小白鼠忍着电机的疼痛也要按杠杆。后来科学人员才研究出刺激小白鼠大脑,分泌的物质是多巴胺(这个实验参见《自控力》这本书,网上也有资料)。这个实验后续还有人类版,结果也差不多。
奥尔兹和米尔纳发现的不是快感中心,而是现在被称为“奖励”系统的东西。这个系统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和消耗体能。刺激这部分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获得奖励,但不能感觉获得奖励时的快乐。当奖励系统活跃时,人们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乐。
有趣阈值
如果现在将做事情的有趣程度做个评分,1至10分,那么看书和刷手机感受到的快乐分别是多少分?我来评的话看书是2分,看手机是7分。所以如果同时出现看书和玩手机两个选项,人脑会更倾向做更有趣的事情;背后的逻辑是玩手机时多巴胺分泌得更多,时间久了,感受到有趣的阈值就会上升,打个比方就是之前做3分有趣的事情大脑就会觉得有趣,但是大脑习惯高多巴胺分泌后,感受有趣的阈值上升了,现在要让大脑觉得有趣得要做6分有趣的事情,进而大脑会寻求做更高多巴胺分泌的事情,从而进一步提高有趣阈值,最后会陷入负面循环。背后的原理是做的高多巴胺分泌的事情越多,身体会相应的减少多巴胺受体,进而相同浓度的多巴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越来越弱,也就是有趣阈值提高了。结果就是大脑被多巴胺操纵,有趣阈值越来越高,看书会变得越来越无聊。所以我们难以自律,并不是看书学习这些事情很难,只是人为地纵容多巴胺,让这些事情变得很“无趣”。
自律
所以自律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做事情,而是降低有趣阈值来让看书学习这些事情变得有趣。怎么做呢?借用B站某位作者的说法,不是坚持而是放弃,不是我要做而是算了吧。也就是用懒和拖延来处理。这里分享这位作者的方法:1、找出“多巴胺驱动行为”,写下来,反复观看然后提醒自己。我分享自己的记录:电子游戏,看漫画,刷视频。2、放弃“多巴胺驱动行为”,在想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提醒自己算了吧。3、加强巩固操作,如果实在想做,那么用纸笔记录下当时的感受,用文字写下感受的时候容易发现冲动的原因,就能理性应对。这种操作多做几次就会觉得看书,学习,健身这些行为也很有趣。背后的原因就是低多巴胺水平下,身体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受体,降低多巴胺耐受性,降低有趣阈值。
实践
这里记录下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这篇文章是断断续续写的,中间时不时地转换过去刷视频了,或者是刷手机了,结果拖延了大半天才写完。这里我给自己定个心理锚点,写作的时候,脑子想刷视频,先离开座位看看窗外,然后写下刷视频的冲动。我想刷视频是因为觉得写作无用,我的多巴胺水平应该是比较高的,高到我没有获得奖励的快感(多巴胺不会带来快感,反而会抑制获得奖励的快感)。所以我一直觉得做很多事情没有用。因而潜意识里追求做高多巴胺水平的事情。然后放松,冥想几分钟,然后再继续写作。
致谢
这里再次感谢B站的多位视频作者,以及《自控力》的作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