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灾难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思政《开学第一课》活动总结
2021年暑期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令人难忘的暑期,中原大地遭暴雨袭击,疫情卷土重来,在“汛情疫情”叠加复杂形势中,我们会感到害怕焦虑恐慌,但防汛救灾中感人肺腑的一幕幕又让我们心潮澎湃,暖意融融。
灾难是一本厚重的、生动的德育教材,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如何用好这本教材,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经历中去感悟、去反思、去成长,打造培根铸魂的思政大课呢?这是每一位思政课老师都应深度思考的问题。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委托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市教育局和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市教育局分别开展2021年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暨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如一场“及时雨”,为全体思政老师开好思政第一课提供了全面的素材和指导;与此同时,由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教育局、洛阳广播点电视台共同打造的一档具有洛阳元素的青少年思政课《开学第一课》,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洗礼心灵的宝贵机会。
洛阳市实验中学紧锣密鼓部署这两项工作,思政学科组组长及时发布通知,组织本组老师按时线上观看,撰写心得体会;政教处主任召开线上班主任会议,部署此项工作,班主任通过微信、钉钉等平台发布通知,督促学生认真观看,用心体会,交流分享,撰写感悟收获。
全体思政课老师和同学珍惜学习机会,感触颇深。
贾凡老师指出:“如何把灾难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给学生上好生动的思政课,让学生们真正“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把握好主题。结合防汛抗疫中的感人事迹,要讲清楚河南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共进,中华儿女风雨同舟、无私奉献精神风貌;结合防汛抗疫中展现的党和政府强大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要讲清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而教育引导师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精心准备策划。积极探索“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新模式,精选防洪救灾典型案例,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壁垒。三是要突出协同发力。协同我市中小学校,同上防汛救灾思政课,扩展同上一门思政课覆盖范围,协同发力,同频共振。”
韩芬艳老师强调:多难兴邦,面对灾难,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敢于创新,将防汛、抗疫的生动实践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在灾难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任何时候,思政课教师都要牢记初心,不断学习,砥砺前行,承担起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
张顺平老师感慨: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讲好河南故事,引导青少年一代勇担祖国重任。我们要深入挖掘抢险救灾、抗击疫情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抗洪抗疫作为思政课教育的切入点,把党领导人民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的鲜活事例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故事讲给学生,告诉学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前行的路上都将充满荆棘。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作为年轻一代,青少年肩负着民族复兴重任,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畏挫折,迎难而上。
刘子璇同学说:在一个月前,河南郑州、新乡等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全国各地都驰援灾区,并肩作战,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勇敢、坚韧、担当的民族精神,我为我生在这么一个团结有爱、自强不息的国度感到自豪!
张靳熙同学在心得体会中写道:鲍珊菊在2020东京奥运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取得了冠军,她的教练王彦文说鲍珊菊对自己特别狠,在日常的训练中认真专注并且严格要求自己。这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是一种正常的情况,我们应该放平心态,控制情绪,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鲍珊菊用自己的拼搏和汗水证明自己,而她的精神也在无形的鞭策和鼓舞着我们,我被她身上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打动,让我懂得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不断地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才能成为不起的自己!
思政课《开学第一课》无论对学生还是思政课老师,都是一次启智润心的成长大课。这节课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的责任担当。灾难终将过去,但防汛抗疫这堂成长大课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与祖国共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