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缘起
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是从《小黑鱼》开始认识李欧李奥尼的。第一眼的喜欢来自于画风,像水墨似的水粉、抽象而有趣的形象、利用不同画材的作画风格,感觉很艺术;再读文字,小黑鱼经历了同伴被吃的厄运后,没有气馁,继续前行;虽然孤独,依然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生活;遇到同样遭遇的同伴后,鼓励大家团结一致,追求美好生活。这样的故事,感觉很励志!
为了把这本绘本带给更多的小朋友,我把它设计成了故事会。在准备环节,又深入精读了绘本并深入了解了作者。他是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天才,他的前半生与儿童绘本无关,但一直与艺术息息相关。因为偶尔的一次在火车上给孩子们演绎了小蓝和小黄的故事,并事后编成了绘本《小蓝和小黄》而走上了儿童绘本创作之路。
2、迷茫
基于好奇,我购买了他所有已引入中国的绘本。然而,这次系统的阅读却让我显得有点迷茫。除了《小蓝和小黄》、《自己的颜色》和《一寸虫》,女儿几乎全程都是沉默地听完、再沉默地换一本,这与看完书会叽里呱啦发表一些有的没的想法的她大相径庭。
于是我尝试问她:你不喜欢这本书吗?
她说:喜欢啊。
然而回答后也就没了下文。
绘本,虽然是0-99岁老少皆宜,但最初目的是给孩子们看的。但如果孩子们都无法理解的话,绘本的意义又在哪里?在第一遍和女儿共读完李欧李奥尼的书后,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3、喜爱
虽然女儿表现地不热烈,但我在读的时候却很喜欢。我喜欢小黑鱼的勇敢积极、喜欢一寸虫的聪明机智、喜欢蒂科的顾全大局、喜欢哥尼流的特立独行;我喜欢《自己的颜色》和《佩泽提诺》中对自我认知的启迪、喜欢《鱼就是鱼》中对想当然思想的批判;当然,也有对田鼠阿佛的不认可。我不能理解李欧李奥尼大师为什么要把这么自私、不切实际的一只田鼠带给小朋友们。在我看来,没有其他老鼠的食物储备,他早在颜色、诗歌发挥作用前饿死了。
4、解惑
带着喜爱、迷茫、疑惑的心情,和女儿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多的李欧李奥尼,我在年初遇到了《共读绘本的一年》这本书。看书名,完全没想到书中这一年读的居然都是李欧李奥尼的绘本。
书中是薇薇安作为幼儿园老师,她捕捉到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并以此促成了一场为期一年的绘本共读活动。在这场活动中,老师只是辅助和引导,而孩子们则是真正的实施和策划者。
书的一开始,薇薇安老师也像我一样抱着疑问,不愿让孩子们接触到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她疑惑的不是田鼠阿佛,而是金翅膀的蒂科。在她看来,她觉得蒂科朋友的做法让她有种深深的被背叛的感觉。这与我的喜爱大相径庭。在阅读的思考中,我发现这或许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自我认知有关。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许骨子里还是深深地奉献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会觉得很伟大;而作为自我意识更强的美国人,则会更去关注自己。
再去重读李欧李奥尼的绘本时发现,几乎每个具有丰富阅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人,都可以从李欧李奥尼的绘本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也许是田鼠阿佛,有着那些虽不能完全理解他但包容支持着他的田鼠朋友们;他或许是小黑鱼,在逆境中依然逆流而上;他或许是哥尼流,总想成为不一样的自己并且也想影响别人......所谓角色的喜爱不喜爱,是建立在我们认知基础上的,而这些,不该是我们去强加给孩子的,而是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去丰满、去思考、去塑造。
每个人、每种性格,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是我读完《共读绘本的一年》后,对李欧李奥尼作品的深一步理解。
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是从薇薇安的这次绘本共读活动中学到了很多。孩子本就知道该如何思考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和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内容,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让他们有足够规则下的自由,去探索自我,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