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打卡”,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以某种固定形式提交完成情况的动作。
O、引子
在微信圈,大姐每天晚上会发一段小侄女练习古筝的小视频,并配以“百家争鸣30天,养成练琴好习惯,快乐成长每一天!宝贝挑战第xx天”的文字。
除了我第1天打开看过,昨天第26天我无意点开小视频,发现小侄女琪琪的指法变熟练,即便是门外汉,我也能听出较之第一天练习,现在琪琪曲子明显弹得流畅许多,体会到越来越好听。这件事儿引发我对“打卡”这件事儿的一些遐思。
一、我经历过的打卡游戏
- 天数:
21天、30天、100天。 - 游戏组织方:
幸福进化俱乐部、趁早、新精英、熊猫书院 - 玩法:
21天不抱怨、M星计划(和mocc学员合作)、改变自己21天训练营、橙子学院三件事、每周读一本书
二、简思——以熊猫书院为例
(一)起初为何会参加?
从众。
一小批成长伙伴在朋友圈分享这个活动,想不要被落下。-
被书单吸引。
很“捷径”的未来成就感被点燃,一年可以读完这么多不同领域的经典书籍,若做到了,我岂不是很牛。
小结:
最初是好奇心大于一切,以体验活动的玩法为模糊的目的,想获得什么没有细想过。(二)逐渐熟悉规则时
参加两周了,玩法很快熟悉,起初的好奇被满足,新的需求和要求出现。寻找趣味。
毕竟是读书活动,在读的时候,一种自我要求油然升起:不想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读了跟没读一样。于是尝试用多彩手账记录要点,两种玩法相结合。刷存在感。
很多打卡活动会有共同目标的玩家小群体组在一起,我开始不断分享笔记,为了点赞大拇指的肯定,为了在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一种想晒的嘚瑟需求冒出来。小结:
进行一段时间,新需求会产生,目的逐渐有了方向偏移。(三)疲软自我怀疑时
读完四本书时,开始怀疑自己参加活动的意义在哪儿?每天10-15分钟读这些东西,会有效果吗?这件事儿有意义吗?当做检视阅读的练习。
从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活动中学习了检视阅读的方法。每周日为休息日,用下周的书目训练检视阅读方法论,同时,实现了预习的目的。试试能否拿到奖学金。
每周末有小测,看到分数未得到过满分,激起了好胜心。听说好的成绩,活动结束后可能得到奖学金,又多了些获得奖励的期待。小结:
一箭双雕、一石三鸟,若觉得没意义了,叠加效果。-
(四)澄清后坦然
- 听到老大慎用导读类的建议后,我一度很纠结这个活动还参与否,我会不会被拆书的卡片们限制住思维,影响对本书的判断和理解?这也促使我去回想去思考我参加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每天打卡似的重复究竟想获得什么。
目前,我有两点:一个我喜欢和享受助人,我要为我的朋友提供先体验的经验;另一个,不是每本书都要花费同样的精力,我找到对味儿的书,列入目标里细读,这是一个筛选的过程。
三、他思——几点感悟
- 打卡其实可以变成一种储蓄,进行刻意训练,存下来能量、收获,逐步实现改变。
- 参加活动前,想清楚目的很关键。
- 过程中,情绪百出,遇到了面对、解决之,更直接。
- 打卡是工具、形式,玩的太痛苦的话,便挺没趣的。
- 打卡不仅仅为了行为习惯、身体习惯的养成,更是为了形成一种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