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孩子到现在,总感觉自己慢着半拍。
在孕期,看的书都是怀孕期间如何注意孩子发育,补充营养。马上要生了,才草草地看一些婴幼儿喂养的知识。因为,没有实践,看了也很快就忘了。
直到生下来宝宝,才正式开始一边实践,一边学习喂养知识。抱着书,对照自己孩子的,看身高体重到底都是不是达标。
到了三岁,马上要入园了,我这才手忙脚乱地看一些儿童心理成长和教育的书。好像自己遇到的问题都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和对策一样。这些书对于我,成了临时的佛脚。
直到今年,自己细细算来,类似《正面管教》《卡尔威特的教育》等各类教育书也看了十来本,各种教育孩子的书看了也不算少了,有理论,也有方法论。
但自己心中的很多问题,不仅没有找到答案,而是越来越迷惑,迷茫。
感觉自己像一个旅人,知道自己要旅行,准备好了地图,行装,却不知道要去的目的地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
教育孩子的路上,始终没明白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原则和底线在哪里。
有些问题是,我知道方法,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时,所有的方法成为毫无感情的工具,没有让彼此成长。
2
直到自己硬着头皮,花了整整四个白天的时间,精读完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才明白了“其所以然”的部分。
1.教育的出发点: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现在正面管教和儿童情商教育等书里都主张,在孩子产生情绪时,要和孩子共情,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呢?
阿德勒在书里说,“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
一言蔽之,就是“世界,只是我认为的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给孩子解释了一大堆,孩子还是听不进去。
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没有理解孩子的世界,没有看到孩子看世界的眼光。
2、教育的目标:确保孩子不会失去勇气
在之前,我总认为,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好的品质和独立的能力。在看完这本书,才明白,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根本。
阿德勒书中表示,教育的目标就是确保孩子不会失去勇气。在孩子失去勇气时,帮他们重新获得勇气和信心。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品质和能力,其实都是一种结果,而让孩子拥有勇气才是根本动力。往往我们在为了达到这种结果的时候,偏离了教育的根本。
比如,我们家长为了培养孩子负责任,独立的品质,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自己收拾玩具时,往往采用的不是鼓励的话语,而是威胁和命令的话语,强行要求孩子自己去做,不顾及孩子的情绪。
这样的做法,或许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往往却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勇气,他没有从其中体会到任何快乐,一切对他都是负担和消极影响。
试想,一个缺乏勇气的孩子,他还会对这个世界抱有积极探索的欲望吗?一个缺乏勇气和信心的孩子,有多少自我追求的内驱动力呢?
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成长内驱力,教育往往就演变成了“拔苗助长”和“千斤拨四两”,效果大打折扣。
3、教育的态度:和善而坚定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应该多表扬孩子,才能让孩子有勇气和信心。
到底,我们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什么样的态度呢?
书中有案例,说明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过于严厉,会让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又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合适的,往往都不是轴线上的两极。
家长应该是以和善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立场。
书中还讲到了关于儿童自卑,追求优越感等方面的引导,因涉及笔墨较多,就留到下次再一起细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