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6,阴,星期六。《奶蜜盐》读书笔记。
19,没成为天才,却得了天才病。
先解释一下这里说的“天才病”,“天才病”的孩子傲慢、没有责任心、漫不经心、没有计划、许诺从不实现、情绪无常等等问题。而我们很多父母都爱把自己的孩子归为“天才”一类,觉得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所有的无关紧要。只有某一方面的能力异常突出,就会像对待天才一样可以容忍其他的错误。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孩子管,一心发展他的“天才”一面,慢慢地,孩子就会失去自理能力、生活能力。今天在表姐家(表姐带外甥去城里看病去了),看着五岁半的外甥女把自己的房间收拾的整整齐齐。每一件衣服都按类摆放,所有的玩具也是收拾的错落有致。把房间、客厅拖得干干净净。并跟我的母亲说:“姑婆,我妈妈太辛苦了,我做这些事情,妈妈就会轻松点。我喜欢收拾做家务”。多乖巧的孩子、多感恩的孩子。放眼如今的社会,有多少孩子会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几个会看到父母的辛劳?当你替孩子做了那些本应该他该做的事,你等于就是让孩子失去了让他自己完成社会化的能力,现在多少高分低能的“学霸”级社会小白。
当被用作发展天才的那一部分没有实现,孩子就会充满挫败。其他什么都不会,他们就会觉着活着没有意思。在这里,张老师举了一个留美博士杀害双亲的案例。当这个博士毕业已经30多了,拿着五万美金的薪酬(在美国只是一个普通IT工),家里为了他的学业倾其所有,而之前比自己成绩差很多的同学都混得风生水起。如此情况,他觉得自己这个博士活的太没意思,于是想到了自杀,但又担心自己死后父母没人照顾,于是就有了啥了双亲再自杀的事件。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事情,是这个家庭的悲哀,更是这个社会与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悲哀。
从家庭教育来说,我们要把孩子当做一个正常人来养,用正常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不会得天才病。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兴趣,保护孩子的天赋、兴趣比逼着孩子成为天才更好。请所有的家长思考一下:我的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家庭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什么帮助?千万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每个家庭都能找出不一样却适合自己孩子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