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王打卦镇村名由来确定成立于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考证篇(一)
作者: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家乡文化的整理者,乡土文化的传播者
“王打卦”的村名,对于十里八乡人们都不陌生,而且在全国来说几乎没有一点重叠性,重名严重国内,也算独此一家。说起来历,周围老百姓都能或多或少的讲出一个传说故事。但如果问是具体哪一年正式成立这个王打卦村时?大家都只能面面相觑说,传说是明朝中期的故事,过去时间太久了,具体时间不好说了。我作为本村人,村名具体什么时间成立的也常被困惑多年,所以我决定花费业大量余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常言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找答案。
“王打卦”村名的来历,就是大家都熟悉那个明代“民告御史”的曲折案件。因为这个版本传播最广,而且大家都认可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再赘述。我们只是从这个故事中找到最基本真实故事事件,做到“化繁为简,去伪存真,只抓中心”,先把传说故事的“传说”带来“水分”去掉,把曲折婉转的情节都做暂时“省略”,这样才能还原故事中真实的事件过程,并确定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简化为:明朝恩县,一位段某考得进士,当御史官,回家祭祀踩踏了庄稼而未赔。王姓打卦算命人,去京城打赢官司,三村人决定改村名“王打卦”。即中心中题是“二位人物+赔赏官司”。我们逐步分析。
首先,时间是明朝中期。因为在传说故事开始前都提到:在明初移民到到此,也符合历史移民记载和村民家谱记载:经历一百多年,五六代人的繁衍,逐步形成三个小自然村,自西向东为:王家户、刘老庄、邻棠荫庄。我的家族也就形成的三者之一“刘老庄”,“刘老庄”是移民先祖从山西移民而来时,借用原来家乡村名,一是重土安迁的思想;二是后世人好回老家认祖。至于“老庄”名字的传说故事有撰文讲说,这里不再赘述。三村庄关系都很好,都有姻亲关系,如移民刘氏始祖母是西边王家始祖的亲姑母(即姑侄关系)。
其次,就是“赔赏官司案件”,这恐怕几乎很难记载入档,但是当时恩县知县因这官司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这里暂不展开,等后面官司结束后,再说知县结局
最后,“二位人物”的确定。“打卦算命”先生,是普通平民真实人物,如果王氏家谱中没有记载,就很难再找到具体人物了,这点暂时难以定论。另一个人物就是段某,考中进士,后来做御史官时,与我们村发生直接诉讼官司。这是一个重要线索,古代考中进士、做官都会记入官方国家档案以及地方县志中都有记载。解放前后村南的“段家坟”还在,说明“段御史”确实存在过,所以我们以公认“段御史”这条线索为主轴展开,查找“段进士”个人信息以及“段御史”为官历史轨迹,这需要调取大量历史资料进行查阅、比对、联系分析。这期间非常感谢平原县里宋志恒朋友,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查阅并提供宝贵历史人物资料、截图,为“段进士”个人信息完整还原到我们面前。
通过万历版《恩县志》查阅整个明朝恩县所有进士名单(由早到晚考取时间)调取:苏文、郭镗、郭钰、王景、庞璁、刘经、刘儒、左杰、石迁高、刘洛生、段锦、刘鲁生、纪公巡、雷稽古、辛如金、李应荐、刘明偀。总共17名进士。果然有“段进士”名字:段锦。这时我们目标正是锁定为段锦。再看官职记录还当过五年御史,这基本符合我们故事中重要的主人公。下面工作正式展开调查。
先看他考取进士的官方档案。
这个档案很完整,大体信息:
段锦:字美中,籍贯:山东东昌府高唐州恩县军籍,县学生。治书经。
生于正德十三(即1518)十一月二十四日,行一;恩县人,嘉靖二十五人举人。
嘉靖年二十六(即1547年)丁未进士,时年三十岁,他父是段文高,祖父:段兴。
总体生活在明朝中期。再调取段锦为官履历:
嘉靖二十七年任山西壶关县知县(正七品);为民办事官声很好,三年后升御史
嘉靖三十一年即1552年选陕西道御史(正七品),官小权利大了
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四川巡按御史(从六品或六品),看官方《四川通志》档案
看到这些历史古书记载,大家这时可以认可,这个段锦及段御史就是与“王打卦”故事中人物高度一致了吧。
下面的关键点是故事中段御史在京城被告,“打卦算命”王先生赢官司,段御史必然是被贬职(至于说被贬为民,水分太大了,这种小民事诉讼案,也就训诫、降级吧,不至削官为民。)我们继续看官方记载:嘉靖三十五即1556年谪深州判官,(从七品)。看官方《深州志》档案记载
“谪”就是降级、贬官,成从七品官,官方没有给出具体原因,我们也暂且不展开论述他回家祭祀时踩踏小麦事件因果关系。但这就是我们需要时间节点,与“王打卦”故事情节完全一致。这也算在进京城打赢官司,段御史给老百姓一个补偿,并惩戒官员,给老百姓一个很好的交代,这个结果村民皆大欢喜。我们继续看段锦后面官场履历,最后再还原“王打卦”事件过程。
原来段锦的官声很好,因是惩戒,时间不久再次提用,所以说被贬为民就是传说中“水分”,还是看官方记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升大名知县(正七品)、任二年即1567年,任内有很好的政绩,在《大名县志》中都有记载。后升迁
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升保定同知(正五品),复除苏州同知。
嘉靖晚期升河南佥事(正五品)
万历年至陕西布政司参议(从四品)等
最后在万历版《恩县志》中记载:万历十一年(即1583)知县傅崇明修建“尊经阁”时,段锦捐银一百两。
现在通过一个完整段锦人物信息,可以认定他就是王打卦段家坟的主人,王打卦村名也因他而起,传播至今,大家也乐此不疲。今天我们再通过他来确定王打卦名字确立的时间界限是嘉靖三十五年即公元1556年,“王打卦”村名也就在民间先传开,后清代才被官方正式确定下来。
故事人物基本确定,我们最后还原故事真实过程前,先纠正原故事的传说“水分”。
第一真实故事情节:王打卦村南确实有片高凸的沙土岗,前面有水塘,按说是风水宝地。段家坟到解放还是存在的,其他渲染部分都带有水分。
第二虚假不实部分,传说说中段家小孩在王家打工,并把父母骨灰埋在好的风水之地。这个小孩不是后来段锦,应该是他父亲:段文高。因为段锦考进士档案中写着:“具庆下”即父母双全在世。这种官方档案还是可信极高,不然是犯欺君杀头之罪。故事在传说过程中把父子的事情都挂一个人身上了。也就是:段锦父亲段文高在王打卦打过工,是段文高把他父亲段兴骨灰埋在这里;还说明段文高是移民是对的,他应该去官方屯田之村,才入军籍,因为军籍不纳税徭役,所以他儿子才能有机会读书。后来是段文高儿子段锦在县学通过层层考试,考中进士。段文稿还因儿子段锦在壶关县有政绩而遗赠官职,《恩县志》记载:封知县段文高,乃山西壶关县知县段锦父;其母栗氏封孺人;妻郑氏赠孺人;继妻郑氏封孺人。也就因段文高遗赠官职,才有后来埋葬高规格,引出与村民踩踏庄稼事件
第三虚假,就是关于在村西挖两口井,说是“挖凤眼”,就是很大水分,就算不是水分,难道把这风水破了,对我们王打卦就有好处吗?这不就南蛮子的“一石二鸟”的高明吗,你可以仔细琢磨一下,关于“关公庙”以前就建有,后来又重建的事《恩县志》有记载:恩县举人,汤阴知县资助修建关公庙,现暂不论述了。
事件过程:
起因:御史段锦因父亲段文高过世后,于嘉靖三十五年清明节把段文高骨灰迁入王打卦村南沙土岗上(他爷爷已经很早就埋在这里)。这时段锦已经是正六品巡按御史了,所以随从、地方官员乡绅都很多来祭奠,以及围观百姓,关于“车上树、花满天”的都是传说水分。这时暮春小麦被踩踏也就顺理成章。老百姓本来与这家没有关系,庄稼糟蹋,半年收成没有了,找段家,段家也不认可自己踩踏(多数是来攀关系的当地官员、乡绅们踩踏),还有段家不在当地,只能告官方,知县哪敢得罪段御史,只能压制不办。一月后,还是没有结果,一个王姓算命先生为村民讨个说法,六月份去京城告状。徒步去京城大约800里,路上以算卦为生计,大约用一个多月到了北京。一个老百姓到京城就“傻眼”。这也都繁华大京城,“六部九卿十二衙门”是哪个衙门负责?找哪级官差?对乡下人都是晕圈。整天困惑好十多天,没有人接他诉讼。他正一筹莫展之时,在大街上无意中遇见“贵人”即恩县在京城当官老乡,这才是“他乡遇故知”,款待吃饭不在话下,把整个诉讼事情也说明白了,之后这位“贵人”通过按察司有关衙门(御史隶属中央都察院按察司)才把这事摆平,惩戒段御史(一则毕竟不是大事,二则都是同乡官宦)。这就是打赢官司,王算命先生回来也露脸了,也算去京城见过世面的人了(或者有可能他开始去京城就知道有同乡在京官员,心里还是有些底数的),“王打卦”这人开始出名,后来代指整个村名,也就在民间先传开,后官方认可。八月份,段锦被参奏被贬,以示惩戒。在深州做判官二个月后,才恢复去大名知县。这就是真实故事情节。至于背后为“王打卦村”打赢官司最关键的贵人是谁,以及当时那位不敢为民做主恩县知县是谁,我们下篇具体讲解。
到此推断可知,王打卦成立于1556年秋,到今天2022年,已经4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