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王打卦镇王打卦村名由来确定成立于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考证终结篇
-----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真实人物故事
作者: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家乡文化的爱好者、整理者,乡土文化的传播者
前面第一篇通过段御史的考证,来确定王打卦村民打赢段御史的官司,这样就基本确立这个时间界限,村民得到赔赏,皆大欢喜,可以说这种民告官胜利案例很少,所以用“王打卦”来称呼,也很自豪,民间开始广泛传开。大家喜闻乐见了,就成常态化名词固定下,再几十年后官方也认可这称呼。故事流传就了,就开始参加想象力,也就故事加“传说”了,就有水分了,气氛渲染一些,一致后来大家都说成传说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解析这个故事,前篇说了“算卦先生”出头为乡亲打赢官司,这只是表面的故事,实际是有“贵人”相助,只是那“贵人”不能走到台前了,只是在背后帮了忙,因为他们都是恩县人在朝官员,不能捅破窗户纸,不然以后不好见面。大家可以细细地想:一是,案件中主要踩踏者当地官员以及本地地主乡绅,还有大量围观群众,段家人也就三四十口吧,这样段家赔赏,人家可定不愿意赔;二是,这是民告官,而且御史不属地方管辖,知县也不敢大罪“有生杀大权的御史”,所以“王算卦”即使到北京天子脚下,他又能找到哪个衙门,再说哪个衙门会理会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民告官”案件。所以说这位“贵人”才是真正解决案件关键推手。
这位“贵人”是谁?整个故事中没有提到,也可能这“贵人”特意叮嘱“王算卦”不能说出,以至于常常被大家忽略了这问题,现在回头想,只有找出这个“贵人”来,整个故事才能更加合情合理解释。我们还得从现有人“王算卦”身上找线索,我可以确认他既然能“算卦”,他就一定学习过周易八卦,也就有小时读过私塾。这样才可以说他与恩县读书人后来在京城做官的有过“交情”或认识。哪位贵人既然在京城做官,必定是进士出身,不然都是地方小官吏。我们再把嘉靖三十五(1556)为界限,只找之前的进士搜索出来,而且前推时间40年之内,有人会问什么只前推四十年呢?因为古人学习从考童生到秀才,再考举人,最后到考中进士,一般年龄都三十左右,所以中进士开始做官到告老还乡,在官场时间也就三十来年。
我基本可以确定是嘉靖前三十年的恩县进士共6位,列出来:
左 杰:嘉靖八年(1529)春己丑科进士,考中时年三十五岁。
石迁高:嘉靖八年(1529)春己丑科进士,考中时年二十六岁。
劉洛生,鲁生弟,十七年春戊戌(即1538)科进士,时年二十三岁(最棒)
段 锦:嘉靖二十六(即1547年)丁未进士,考中时年三十岁
劉鲁生:嘉靖二十六年(即1547年)春丁未科进士,考中时年三十五岁。
纪公巡,嘉靖二十九年(即1550年)庚戌进士,考中时年三十一岁.
我们先排除段锦,他是案件被诉方;石迁高,虽然他是恩县人在明朝官衔最高(四川左布政,从二品)但嘉靖二十八年卒于官(即1549年卒),也排除。
现在只剩下四位:左杰、刘洛生、刘鲁生、纪公巡。这时就得查阅他们四人官方档案,来判断在嘉靖三十五年,谁最有可能在京城,是哪位背后“贵人”。
左杰,生于弘治八年(1495)农历十月二十九
嘉靖四年乙酉科,中举,八年(1529)春己丑科进士,时年三十五岁。
嘉靖九年任浙江余姚县知县(正七品),调上虞县知县(正七品)
嘉靖十三年,升户部给给事中,都事中,
嘉靖十五年(即1536)升户部主事(正六品),工部员外郎(从五品),
嘉靖三十年(即1551)河南参议(从四品),
陕西副使(正四品),至河南参政(从三品)。
劉洛生,生于正德十一年(即1516)农历八月十九日,鲁生弟,十六年丁酉科,中举,第二年嘉靖十七奶奶春戊戌(即1538)科进士,时年二十三岁,
嘉靖十九(即1540)任山西翼城县知县,嘉靖二十五年升直隶六安州知州,
嘉靖二十九(即1550)年调陕西耀州,厌倦官场生活,简居寡出谢绝应酬
二年后嘉靖三十一年(即1552)后告辞归乡,时年三十八岁。
劉鲁生,生于正德八年(1513年)农历三月初八生,十年辛卯科,中举,二十六年春丁(即1547年)未科进士,时年三十五岁。
嘉靖二十七年任山西曲沃县知县(正七品),刑清政举,吏民畏服,蒞事精勤,政多抚字《山西通志》,
嘉靖三十年(即1551年)升户部主事(正六品)、员外郎(从五品)、郎中(正五品),
嘉靖四十年(即1561)至河南开封知府(正四品),嘉靖四十三(即1564年)卸任
纪公巡,嘉靖二十九年庚戌进士,即1550年;年三十一岁
嘉靖三十年为北方防务,设“蓟州兵备道”,纪公巡入给事中(从七品)、左给事中兵科(从六品)。
嘉庆三十六(即1557)年迁直隶永平知府,至嘉靖三十九(1560)年卸任;
嘉靖三十九(1560)年任蓟州兵备道(即提刑按察使司副使负责兵事装备的管制),嘉庆四十三年(即1564)迁苏州兵备,
隆庆元年(即1567),调陕西固原兵备,山西提刑按察使司副使(正四品)
这样比较看:在嘉靖三十五年在京师做官只有户部员外郎刘鲁生和兵部都事中纪公巡,其中纪公巡因防止鞑靼人入侵骚扰,长期在蓟州兵备道的京城北部蓟州,并不在北京城内。所以京城只剩下刘鲁生。刘鲁生与段锦是同年考取的进士。
我们就集中关注看刘鲁生的简历:刘鲁生,恩县城西二十里岳觉寺村,祖籍为:明初由莱州府昌邑县城南中亭社迁来。其刘氏家族在明代人才辈出,其后子孙多分布恩县四处十几个村中,至于为什么分散居住?,我们暂且搁置,后面再说。我们再官方《恩县志》和《进士录取档案》进士录取档案,得出下列信息
我们可看到这是一个清晰刘氏官宦世家。
其移民第一代:刘新者奉旨迁恩于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生有三子。
第二代其高祖:刘达,十五年丁酉科,中举人,仕至鸿胪寺序班,从九品。《恩县志》有记载
第三代其曾祖:刘忠,(暂无历史记载)
第四代其祖父:刘进,恩县史典(属于吏胥)
第五代其父 :刘镐,例贡,任浙江平阳县主簿(从九品),后因其长子能力出众,皇帝恩赐赠曲沃知县(荣誉虚衔)。
第六代,刘鲁生、刘洛生、刘关生、刘闽生、刘兖生。
劉鲁生,生于正德八年(1513年)农历三月初八生。嘉靖十年辛卯科,中举,嘉靖二十六年春丁(即1547年)未科进士,时年三十五岁。兄弟五人,其弟刘洛生在嘉靖十七年春戊戌(即1538)科进士;其他还有:刘关生、刘闽生、刘兖生。从这里看出这里官宦之家,家资丰厚。其后代宗族人才还有进士出身,如第八代刘闽生之孙刘明瑛进士,后官居清代二品;刘煜是武举人。第九代刘肇基也是武举。
继续看官场档案:嘉靖二十七年任山西曲沃县知县(正七品),刑清政举,吏民畏服,蒞事精勤,政多抚字,《山西通志》,
他并编写《曲沃县志》存本
嘉靖三十年(即1551年)升户部主事(正六品)、员外郎(从五品)、郎中(正五品),嘉靖四十年(即1561)至河南开封知府(正四品)三年。
他们这么大得一个官宦家族,在恩县各乡村大量的买进土地就很正常了,而分散而居。原因大概有几点:
一是:官宦之家,因可以免除赋税与徭役,所以有大量土地。
二是:如果都聚聚岳觉寺村周围,一是土地没有那么多可买,即使买了还会“树大招风”,遭人嫉妒,激化相邻矛盾。
三是:在明朝做官也是一个极其风险的职业,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就制定苛刻官僚管理监督制度,很全身而退官人是少数。让家族四处散开各处居住,避免一家出事,祸及整个家族,也就现在那一句经典话“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后来刘鲁生惹杀身之祸,也就很好证明这一切。
所以可以说这个家族在嘉靖年间已经恩县四周买下了十几块的大型田产,并有人安家落户,如在恩县东的王打卦村、赵庄、宋口村等,都有刘家落户田产(现在还有他们刘家人,只是成为单家小户或人口流失无记载了)。故事说到这里,大家就都该明白了,为什么“王算卦”敢只身去北京,而且还能找到“熟人”,把这场官司打赢了。是因为刘鲁生家族已经在王打卦村东、南面买下大量田产,他本人也可能常来,所以与“王算卦”是故友或认识。这样讲就顺理成章了,现在王打卦村还有一支小姓刘氏,以及在赵庄村后有刘鲁生的侄孙————官居二品刘明偀(其弟刘闽生的孙子)的大型坟墓,就是最好例证。
现在我们把故事还原:在1556年前,段锦御史家已经在王打卦村南买下段家坟一片墓地;户部中郎刘鲁生家也在王打卦村东面、南面买下大量良田,并由家族人员定居。那场这场踩踏官司与段锦为人为官的人品关系不大,从他在各地现存史料记载的政绩看,段锦还是一名正直、清廉、敢为人干事的好官员。从踩踏小麦案件实际情况分析,多数都为当地官员、名流乡绅为攀附御史关系而来所致,段家祭祀只是个由头。刘鲁生背后帮忙也就是为平息民怨,给百姓一个交代。两人都是同乡、同学还是同年进士,联系也不错。历史留下官风口碑也很好。
两家都知道王打卦村此地是风水宝地,都有百年之后安葬于此之意。段家因段家坟的事实存在是没有疑义,我们来看刘鲁生结局后多年后的安排就证明这个观点。再看官方答案:在王打卦官司五年后,刘鲁生嘉靖四十年(即1561)至河南开封知府(正四品),三年后卸任,
此后历史档案再无任何他资料,一说是被严党连累冤枉致死。这时我们可以借鉴恩县坊间传流的一段经典故事可作为他含冤之死的缘由:当时明朝虽然是定都北京,也就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还是因起家于江南,再加上江南经济实力越加发展雄厚,使得读书科考家族越来越大,还有地域裙带关系+师生关系,江南在官场可谓人才济济,分布于六部九卿十二衙门各个之中。所以在朝堂上流传只有上半句:“江南文武占一半”的对联,下半句没有,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只要对出来,就是摆明要和江南派作对,所以其他省份人没有人去补下联。但一天因小事理论,又有人搬出此句上联,刘鲁生顺口怼回霸气一句:“恩县才俊四青天”。一时朝堂传播沸腾,后来流传的恩县城内坊间小巷,成为恩县读书人政治标杆:江南文武占一半,恩县才俊四青天。我们必须解释清楚当时“四青天”,其本意是指:在刘鲁生之前恩县四位进士,后都官四品之上:郭镗、庞璁、石迁高、左杰,他们都很有成就,特别是石迁高。但民间一旦传开“四青天”,则变成恩县当时的四进士及官员:刘鲁生、段锦、纪公巡、雷稽古四人,刘鲁生自然成为新“四青天”的魁首。结果他必然找来江南派(无论严党还是清流党)的敌视或打击。所以嘉靖末年朝中“清流派”在倒“严党”成功后,顺路给刘鲁生按上“严党余孽”罪名,他被含冤之死,因家族分散居住,基本没有被连累。三年后,在1567年隆庆皇帝登基后,刘鲁生才被“平反”,洗刷冤情,皇帝遗赠一个“金头”,以示安慰家人。刘鲁生的女儿哭着说出“金头 银头 不如俺爹那颗肉头”。为避免御赐遗物被盗,刘氏家人在恩县十个不同的村里(如岳觉寺、恩城西关、王杲铺、王打卦、赵庄等等),以相同人数、相同规格,相同的棺椁、同一天时间,同时刻下葬。十个衣冠冢方位大小都一样,最后都在坟墓边建有孝子居。恩县官府都出兵丁巡逻,在当时也是传遍四方。
从这个恩县坊间故事中也可以确定,刘鲁生的十个衣冠冢之一就在王打卦村,墓地而且也在村南,与段家坟距离也很近,几乎东西并排,就像当年他们同年进士一样。
故事到此本该结束了,但是因刘鲁生那句“江南文武占一半,恩县才俊四青天”影响力并没有结束,还引来江南蛮子(江湖术士)忌惮,所以他们先到后恩县见到知县说:本县有出娘娘之地、宰首之风,但是北门外缺少个大水塘。几次忽悠后知县相信,命开挖北门外土丘。相传:白天民工挖,夜里城隍爷也就回填,恩县人都知道恩县城隍庙就在北门外,这里面缘由今天暂时搁置不谈。知县也愁了,江南蛮子(江湖术士)说“派人每天二十时给城隍上香,看住城隍,再让民工连夜不停开挖”。这样昼夜持续开挖一个月,城北才挖出一个大水塘。他们又到王打卦告之村民:需在村西挖两口水井,名“凤眼井”,来阻断段家风水,村民听从,其实这是南蛮子的“一石三鸟”绝杀,这可能与原来“风水先生复仇”版本截然不同,本村人可以仔细品味。时间的历史证明:十多年后恩县城东:一个村的女孩都是“娘娘腔”;另一个村里男孩都成杀牲口的“宰把子”(本地人都知道);后面整个隆庆、万历两代皇帝长达54年期间,只考出一个进士李应荐,再加上明末天启、崇祯共八十年,也考取两位进士(李应荐、刘明偀),与前期井喷式人才形成鲜明对照。
这个四百多年前真实人物故事说完,也间接佐证王打卦故事真实性,确定“王打卦”成立的时间为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
“阴阳有定数,世道有轮回。黄沙煅金砖,流水路新生。”历史也恰巧在整整四百年后,全国解放后开始第一“五年计划”中,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恩县撤销,划归平原、夏津和武城三县,原恩县东边恩城镇、王打卦乡、十里铺乡、王杲铺乡划入平原县,在王打卦成立平原县第一人民公社——红旗公社(多年后改王打卦乡镇)。也在1956年王打卦村西之关帝庙拆除,就在原址附近建起王打挂公社卫生院,门前两眼“凤眼井”也废弃。同年王打卦村民把村南段家坟铲平;后来王打挂公社建窑厂,就是取自段家坟的沙土岗的沙土,并且挖成一个南北二百来米,东西七八十米,深五左右的大水塘;“刘户部”的衣冠冢也在相同时间内的乡间道路改造中,被移平,再后来道路升级为乡间公路。从1956年之后的事情本村老人也就都知道了,国家开始恢复考试制度,选拔各类优秀技术、管理人员,王打卦村也从此开始一批批青年才俊走出去,散布全国各地,落地生根,但心中有“家乡情怀”,也总使得他们回家看看。
王打卦村名考证完整篇结束,愿此篇文章能解开村民几代人困惑,也希望能给身在异乡拼搏人以家乡名誉感,更为落户全国各地成“他乡客”的同乡点燃故乡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