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用人之力:善用人者为之下!
引言:这一节是专从用兵的意义上讲战略战术的原则。老子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不争之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那么老子得出如此准则的依据是什么呢?且听韩鹏杰老师为我们细细解读。
原文:(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69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释:(第68章)士:春秋以前主要指武士,这里是军事统帅的意思。
怒:愤怒、忿懑。
不与:不在战场上与敌相对,即不同敌人作正面交锋。
力:本领、功力。
配天:符合天道自然的普遍规律。
(第69章)主客:古代兵学的重要范畴。在老子这里,凡主动进攻者为主,防守抵御者为客。
行:指行列、阵势。
扔:就、相抗衡的意思。
兵:兵器、武器。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个人理解:
这两章节都展示了老子的用兵之道。
1、国君、将帅都不能因为一时之气发动战争。
我们现代人,也要知道这个道理,不可因一时之气而与他人发生过激的争执、矛盾,有甚者可能会大打出手。这些都不是智者所谓。
尤其是在各种竞争中,不能在关键时刻冷静下来,就不能客观分析、研究双方的优与劣;而容易以主观臆断,甚至是愤怒的情绪代替客观实际,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2、老子提倡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我们不可轻敌。因为轻敌就会丢掉道,所以,在战争中,要冷静、理智,要重视对方。正所谓“骄兵必败”。
对于我们来说,社会的竞争大,我们明着暗着都会有“对手”,那我们应该尊重对手,更要重视他们,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