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与“一气周流”之异同
黄岐之
(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周而复始,环流不息。
人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人的脏腑气血随十二个时辰变化而兴衰的现象称为“子午流注”。
(二)
天人合一,“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阳)则浮升,浊(阴)则沉降,自然之性也。”“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脾(土)肝(木)心(火)肺(金)肾(水)是人之五行。
人的生命活动,是阳升阴降。具体表现为脾升胃降为枢轴 ,脾升则肝升,肝升积温成心火,胃降则肺降,肺降积凉成肾水,心火下降肾水上承,周而复始,是“一气周流”。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水(肾)、火(心)、金(肺)、木(肝),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三)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因此,“子午流注”之气与“一气周流”之气皆为人体一气。
经络气血“子午流注”与五脏“一气周流”皆为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同为人体之气,为何有不同的方式流动?它们有何异同?
人体由气而生,人活一口气。气产生人体生命是在不断运动中形成。经络是人体之气的通道,十二经络相互关联,形成闭合循环,气血沿其通道,不停运行,“营卫运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子午流注”是人体之气循自然之气的运动节律,依昼夜时间变化呈周期性变化,有不同时辰不同脏腑气血盛衰,构成人体的阴阳消长。其规律是经络学说的基础,被针炙治疗实践所证明。
“一气周流”是中医脏腑学说中脏腑功能的表现与联系。人体中“脾升胃降”,肝随脾升,肺随胃降,有木(肝)生火(心)长,金(肺)收水(肾)藏,心火肾水相交。一气生阴阳,阳生阴长,循环不断,生命不息。
“一气周流”是人体生命之气阴阳变化的描述,气含阴阳,阴平阳秘才有生命与健康。五脏五行,其规律被中药治疗实践所证明。
从上所述,人体生命之气为一,其气的运行有十二经络的“子午流注”;气含阴阳的变化,与脏腑功能相关,称“一气周流”。“子午流注”与“一气周流”是指人体中同一气,气在周流中不断新陈代谢。前者重在气的运动变化;后者重在脏腑功能作用,气的更新。它们都表现了人体之气的阴阳变化。两种表达的对象相同,意义相同,表达的角度与方式稍有差异,并不矛盾,因此,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一元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一体的。
(本文“”内容引自黄元御《四圣心源》)
(《经络漫谈》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