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多天不出门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有时候是因为疫情封控在家,有时候因为很多地方去不了,有的是在家办公在家上网课,还有的纯粹是越喜欢宅了。长时间不出门 ,跟人交流都不太会了,到底会不会变成社恐?
社交恐惧症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社恐——社交恐惧症。以及社交恐惧症是怎么形成的?
社交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是指在社交或公共场合中表现出于与环境实际威胁不相符的强烈恐惧和(或)焦虑或回避行为。典型表现是对一些社交场合产生过分的紧张、焦虑。一般来讲会伴随一些生理症状,像心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面红耳赤或者皮肤潮红...
社恐与普通的害羞不同的是,与环境实际威胁不相符。也就是见到普通人,同事,朋友,亲戚,陌生人,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的人,也会恐惧,焦虑。
那社恐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潜意识。人的行为、性格和反应模式主要是潜意识决定的。潜意识决定了我们是外向还是内向,是敏感还是“脸皮厚”,是小气还是大气。那是什么潜意识决定了成为社恐呢?
社交恐惧症主要有两种 潜意识。一种是是过于重视他人评价;一种是比较敏感,把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泛化到更大范围的人。
社恐原因之一:过于重视他人评价
社恐的面子观过强,潜意识深处对于他人的评价的重视程度过高;过于关注别人的反应。
图:社恐脱口秀:鸟鸟
每个人会自认为很多人会注意自己,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被别人关注的程度是高估的,大家都很忙,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多人在意你、议论你、评价你。社交恐惧症的人对他人的评价、反应过度重视、过于关注。
对“他人评价”重视度太高,会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生活会非常累。
社恐原因之二:敏感,对伤害产生泛化反应
这里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受到别人的伤害,而且是潜意识的创伤。比如有一个指责型的父母,从小过度批评;从小被父母抛弃;青少年时代读书被欺凌;从小被老爸指责;
第二个条件是比较敏感, “ 泛化反应 ”比较厉害。什么是“ 泛化反应 ”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就是“ 泛化反应 ”。被狼咬了之后害怕狗,然后再到害怕毛绒玩具,就是泛化反应。
图:社恐脱口秀:鸟鸟
社恐比较常见的泛化反应有:
老妈控制型人格,怕妈泛化到其他年级纪大的人,泛化到女性,全体女性,再到人(社交恐惧症)。
鞠强教授曾经治疗过的一个案例是从小被爸爸打,怕爸泛化到男人,泛化到怕人,连上学的不去了,6年不出门。
本来是特定个体对他的伤害,但因为比较敏感,泛化反应比较厉害,所以泛化成对人的伤害,形成恐惧症。
图: 脱口秀演员鸟鸟。
长时间不出门,一般不会变成社恐
所以,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问题,长时间不出门,会变成社恐吗?大部分人不会。
因为如果没有被他人严重伤害的潜意识创伤;以及兼具敏感的个性,产生泛化反应,那一般是不会变成社交恐惧症的。
但有一种情况,如果这个人长期宅在家里,父母给以大量的负面回应,比如长时间、高强度、大剂量的,批评、攻击、控制、打骂。特别是处于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潜意识形成的高峰期)。父母的伤害进入了潜意识,如果这个人比较敏感,产生了泛化反应,那这样是会形成社交恐惧症的。
零社交不利于身心健康
不过,人类一直是群居动物。离群索居,形单影只,不仅会影响人际交流的能力,也会影响社会支持感,安全感,对身心不利。所以宅是没有问题的,但还是不要完全与人群脱离。该出门的时候还是出去,做一个符合我们本性的群居动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