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30才彻底读懂王阳明传习录【16】中国政治智慧八字箴言

活到30才彻底读懂王阳明传习录【16】


第二章 传习录上(徐爱问)


中国政治智慧八字箴言:一本于道,因时致治


原文


爱曰:“圣人作经,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如五伯以下事,圣人不欲详以示人,则诚然矣。至如尧舜以前事,如何略不少见?”

先生曰:“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此亦可以想见其时全是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

爱曰:“如《三坟》之类,亦有传者,孔子何以删之?”

先生曰:“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一。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斯固圣人之所可略也。”

又曰:“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仁也详解


五伯,就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伯”的说法最早源自商朝,指的是非天子一族的其他部落首领,叫做“方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方伯的势力渐渐强过天子,容易做出僭越的事情。王阳明用“伯者”、“伯术”来形容非王道的霸者权术。


徐爱接着上一节问,孔子写作经书,目的是人们去除私欲、存养本心天理,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那些春秋五霸争权夺利的事,孔子不想详细地展示给世人看,的确有他的道理。但尧舜这些上古圣王行王道的事,为什么孔子也没有很详细的记载呢?


王阳明回答说,伏羲与黄帝上古时代的事情,离我们太远了,其真实事迹很少有流传下来,可以看出上古时代民风淳朴,浮夸文风还不盛行,这就是上古时代的社会治理状况,不是后世能比的。


徐爱还是不依不挠,接着追问,《三坟》这些书也有流传下来的,怎么孔子也要删掉呢?


“三坟五典”相传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分别记载的是三皇五帝。《尚书》的序言中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叫做《三坟》,说的是天之大道;少昊、颛顼、高辛、唐、虞这些五帝之书,叫做《五典》,说的是人之常道。


王阳明回答说,《三坟》就算有传下来,但世事变化,书中记载也慢慢不适用了。后来社会风气更加开放,文采也越来越胜过以往,到了周代末期,即使想恢复夏商时期的风俗,也很难了,更何况尧舜时期呢?更不用说伏羲黄帝的上古时期了。虽然每个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不同,但其遵循的大道是一样的。孔子尊尧舜之道,守文王武王之法。文王武王之法,遵循的其实还是尧舜之道,只是时代不同,具体的治理方式也就不同,即使是夏商之法,用在周代,也有不适合的地方。所以孟子才说:“周公效法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但对其中不合于当时当下的,就夜以继日地去思考并想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上古时代的治理,怎么能简单地复制粘贴用于现在呢?这就是为什么孔子作经书的时候要略掉尧舜以前事的原因。


“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王阳明这句话引用自《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朱子朱熹注解说,“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尧舜距孔子生活的年代太遥远了,尧舜时期的规章制度已经模糊了,但孔子不抓细节,尧舜所施行的圣王之道才是核心,所以孔子“远宗尧舜之道”;周文王周武王距孔子生活的年代并不远,其法度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孔子“近守文武之法”。


“周公思兼三王”,出自《孟子》:“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说的是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的圣王,但他们有不合时宜的地方,周公就彻夜思考,想通了,等天一亮就马上落实。


王阳明最后又接着说:“君王如果主张无为而治,但做不到夏商周三王那样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而强行推行上古时期的法度风俗,那就是佛家道家的学问了。如果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但做不到夏商周三王那样以天下大道为本,而只是以功利之心来做事,那就是春秋五霸他们在干的事了。后世的儒者说来说去,讲的其实不是圣王之道,而只是春秋五霸的霸王之道而已。


霸道和王道,是政治智慧的两条路径,霸道的最后肯定都走不远,王道的都可能基业长青,为什么说可能?因为王道虽然是核心,但每个时代也不能照抄照搬,也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所以中国政治智慧总结成八字箴言那就是:一本于道,因时致治。



作者:仁也

广州仁也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传习录注疏》,邓艾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中华书局

《张居正直解论语∙大学∙中庸》,张居正 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