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佩服张文质老师。为啥?著作等身吗?这个的确厉害。讲座每次都有新意吗?这个也确实了不起。做很多的公益活动吗?这也应该点赞。其实他做的很多事都令我佩服。但令我特别佩服的不是张老师做了那么多有益的事,而是做着那么多事,他的神态中却很少看到“匆忙”的状态。他给人的感觉是过那种慢生活的人。有点悠闲,特别舒缓。那是我很想要的一种状态。
能够做那么多事,又有闲暇时间,生命又如此舒展,而且又被那么多人喜欢,为何?因这份好奇心,因研究的心态,张老师的书我都尽可能精读,与张老师有关的活动,我也会用各种方式尽量参加。
与这个问题同样让我想深入研究的是一个与张文质老师相关的活动——教育行走。我一直在想:“教育行走为何让那么多人充满期待又恋恋不忘?”参加过教育行走的,不管下一届有没有条件到现场,也会特别关注,力所能及帮忙。参加后,不少营员的生命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一部分人从受益者,成长为服务者。从成长的角度想,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教育效果吗?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教育行走的影响力不止在行走那几天?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这良性的循环?我一直在努力地深入探寻背后的原因。
我也因此被教育行走活动深度卷入。每年不管是否能到行走现场,我都会很用心地参与着。不会错过每一个讲座,每一次分享,每一个我能捕捉到的细节。为了让参与更有意义,我还是教育行走活动中很积极的那个志愿者。既学习成长,也为活动的精彩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服务中常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促发我新的思考。
今年第四届教育行走要在浙江宁波举行,一月前,营员确定后,沙龙微信群也建起来了。后来,有的群还开展了活动。我便招募几位老师帮忙整理分享语音,收集资料。在任务分工时,来自江西的蒋铭国老师表现出了很强的统筹及执行能力。
宁波行走临近,沙龙群“我的教育我的路”准备成立文宣组,蒋老师接受了组织者的任务。去年教育行走时,我就有建个报道组的想法。此时见蒋老师行动,觉得时机成熟。于是与蒋老师商量成立报道组的事。话语不多,此事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我们商量好了各项工作,列出了所需人手,就开始招兵买马。很快,一部分乐于奉献的老师主动报名,加入了行走报道组这个志愿者团队。我跟蒋老师也做了简单分工,他负责即时报道的统筹安排,我负责讲座整理的协调收集。
随后蒋老师制定了工作表,明确了任务。还详细地作了报道有关事宜说明。让各成员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更好。
报道有关事宜说明:
1.会场上肯定会有很多人拍照,但随意性强,容易错过部分精彩,为践行“每个人都很重要”的理念,故我们力争做到全方位;
2.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安排表上的是各自的“定向”任务,不便时可以请人代替完成任务,此外,其它时间段也可拍照或写相关文字;
3.领了拍照任务的,主要是拍照,需注意:(1)多角度;(2)多“体”语;(3)抓拍精彩瞬间;(4)注意构图,有意境;(5)全方位;(6)观众精神瞬间;(7)场景照;(8)特写照;(9)上传发原图;(10)苹果手机多做贡献。
4.领了文字任务的,资料整理可以设两个角度:
(1)宣传报道角度:以图片为主,根据图片配文,建议以美篇方式制作,其它相似的平台也可,追求时效;
(2)专题报道与感想手记,以文字为主,简单配图,建议用简书来做,其它相似的平台也可以;
5.建议发布时使用两种序列号,美篇与简书使用不同的序列号;
6.如果本次报道足够极致,如果团队意念足够合一,如果行走过程足够精彩,如果付出意识足够强烈,如果挑战精神足够强大,建议在小尘老师的领导下成立《“教育行走”电子纪念册》编辑小组,编辑电子纪念册,以飨读者,以励己志。
7.编辑体例可以:
(1)以时间为序;
(2)以类别为序:如报道篇、报告篇、随想篇、花絮篇等。
以上两条是临时不成熟的闪念。让大家见笑了。
——看他这报道有关事宜说明,真心为他点赞
这边即时报道算是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那边讲座音频录制,录音转文字成员也安排到位。不过问题还是不少,老师们的录制效果如何?如果不够清晰会给整理带来难度。因尝试微信传播,文件太大时无法上传。用什么方法让录音收发、传送,文稿收集等更省力?
我正边准备晚餐边寻思着。突然,微信信息响起。是山东范明刚老师的。打招呼后他说:“我申请这几天除了沙龙外,全程录音并做文字速录。文字同步速录,我可以做到80%以上,如果提前把课件发给我的话,文字录入能达到95%”
“这么厉害?”我不敢相信地回了一句。因为我整理过录音,很费时费力。如果他有此绝活,可以减轻多少志愿者老师的工作呀。
他猜我不信,马上说:“不信啊,到第一排,当面演示。”
我问他用什么软件。他说手熟而己。还特别说明:“我有录音装置,但文字录入全靠手,很多的人都问我什么软件,我不用软件,纯手工。”
为了证明他的手速,昨晚的破冰活动他就做了现场速录。那速度,真神!我把他录的文字配上图片,形成一篇报道《【行走速记1】因为行走,宁波涌波》,在破冰活动结束时做了推送。刀哥转发时也惊叹,附言:“什么叫神速,这就是啊。”
昨晚的破冰活动精彩纷呈,既有大型晚会的华丽、大气,又不失小型聚会的走心、在场。有一个创意给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每人手中的烛光。“每个人都自带光华”——多好的寓意呀!
据说这个创意是刘宇娟老师提出的,她还准备了这些蜡烛。
说到宇娟,不得不展开一下。因为她这一年来的变化太大了。去年我们行走公号做了一个征文活动。看到她的稿子虽然有些稚嫩、略显粗糙,但不乏真情与灵气。便选用,完善后在公号作了推送。去年她也如约参加了厦门的行走,还参加了我主持的沙龙活动“我的教育我的路”,沙龙合影时就坐在我旁边。当然,这是她后来告诉我的。说实话,去年我对她印象不深。她还说当晚在我的鼓动下也想上去分享,但犹豫着,沙龙活动就结束。今年我发出招募整理语音志愿者时,她再也不想错过了,马上报了名。随后的群活动她也积极参与分享。在宁波的行走活动,她还争取到一个主题演讲的机会。在晚会现场,宇娟的锦囊创意也得到了大家的赞赏。相信以后她的成长会更快。
在教育行走中,这样的营员故事还很多。如宇娟的光华创意,我们每个人都自带光华,只是有的人自己还没发现。而教育行走行走活动就是助你按动那个可以发亮的开关,让你光华四射……
让每个人的风采尽情展现,让每个人的价值能够发挥,这就是教育行走的魅力所在吧?
每个人都有价值,每个人都自带光华,这是很自然的事。张老师一定深得此韵。他做了很多助人的事,因是顺应人性的助力,受助者逐渐强大后成了他的助力者。所以他的生命才更舒展吧。这是否也是生命化教育的真谛呢?不过,我知道这虽是重要发现,但只是个起点,张老师和教育行走都是一座宝藏,优秀背后的原因没这么简单,还需继续深入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