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随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很多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的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1976年“文革”结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文物事业也随之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2年2月23日,在第二次文物普查初步展开的基础上,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包括28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10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10处古遗址、7处古墓葬、5处石窟寺、2处石刻及其他,总计62处单位。
无论从数量上来看,还是从质量上来讲,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水平远远不及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如此,它也是目前已经公布的七批“国保”单位中,数量最少的一批。但是,在汲取“文革”教训之后,加强了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拨乱反正,意义重大。
其中,陕西只有四处古迹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分别是蓝田猿人遗址、周原遗址、司马迁墓和祠、西安事变旧址,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和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等三种类别,贯穿旧石器时代、商周时期、西汉时期和近现代时期,跨越大约110万年的历史。
1、蓝田猿人遗址
包括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两处遗址,乃中国直立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1963年9月,在陈家窝村厚30米左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名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岭红土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过科学测定,公王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10万年,属第四纪更新世早期。
2、周原遗址
位于宝鸡市扶风和岐山一带,乃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这里曾经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在此地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3、司马迁墓和祠
位于韩城市芝川镇东南,乃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陵墓和祠堂所在地,包括牌坊、山门、献殿、寝殿、墓冢等遗迹。其中,寝殿内供奉着司马迁的坐像,寝殿后的司马迁墓位于最高处,献殿内的64通保持完好的碑碣。
4、西安事变旧址
包括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止园、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等八处不同的单位,分布于西安市的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和临潼区。2017年12月2日,西安事变旧址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