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夸奖一对感情笃深的情侣为“佳偶天成”,却从来没有人说过“佳父天成”或者“佳母天成”的。
确实,没有天生的好父母,是孩子教会了大人成为父母。
而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不是定格在一处,会有至亲至疏,会有忽远忽近,也会有甜蜜如糖和恨之如砒霜。
正巧,看完《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之后,又读到一篇关于至疏母女的文章——“易经|母爱为何会伤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原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时会关乎子女一生的走向。而本应该亲密的亲人所带来的伤害,会铸就儿女心苦身孤的飘零结局。
如果是好的亲子关系呢?是不是可能带来另外一种结局?
可惜这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这本书并不是教父母如何去育儿,如何去管教孩子,而是让父母们反思,先解决“教育父母”的问题。
正如书中所言:“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就得首先做自己的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性格,看看在为人父母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了解孩子们的看法,等等。这一点做好了,才能动手去研究孩子,了解他们的性情和成长过程。”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书中说,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并不是完全出于爱意,有些是因为内心的害怕。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害怕自己没有成为好榜样,害怕孩子有何闪失会有舆论压力,害怕……
这些害怕,都是由于父母并不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情和行为特点,所以衍生出来的心理压力。
而孩子,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会独立的孩子,即使父母在害怕中,也要给孩子适当的自由,鼓励他们独立,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
我想起自己在刚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十三岁,妈妈开始让我为家里一些交电费或者电话费这些小事跑腿。我不以为意,问到地方就去交费。直到同事说起自己的女儿,我才知道这些成为稀松平常的小事,她觉得她女儿都办不了。
同事的刚考上大学的女儿,高考后,女儿学车,她就每次都请假陪同。我们都很诧异为何这么放心不下女儿,她说女儿从小到大就没自己做过什么事,如果这种需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怕女儿会很没有安全感。高考时,她女儿考的分数不算低,但最终选择了本市的一所高校,因为女儿离不开父母的照顾。
这种母爱,我希望是个例,真的不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把自己的子女过度保护,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明显是负面影响更大的。一个凡事都需要爸妈来陪同需要爸妈照顾的成年人,未来是什么样子,真是不敢想象。
·不要给孩子一个复制的童年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源于童年时受到长辈的教育影响。有时候,父母有着暴力阴影的童年,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会想到用体罚的手段。有些在童年缺失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儿女也会懒得理会。仿佛父母会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童年,给孩子再复制一遍。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列出很多种类型的父母,给出他们的童年对他们后来教育子女的行为影响,并且对应每种类型的父母,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如果真的是在孩子养育过程中,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有自己也不是个好家长的怀疑,书中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家长们解决很多疑问。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人们常说童真可贵,无邪难得,这是因为儿童的眼中,世界真的很简单,黑白分明,五光十色,清澈如初。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不仅仅是父母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所有成年人应该抱有的信念。留有纯真,不忘初心,方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像个孩子一样仍怀有情趣,才会发现周遭的美好;像个孩子一样顺其自然,才能放宽心胸,丢下烦恼;像孩子一样容易心情开朗,才会让自己身心通畅;像孩子一样真诚待人,才会甩掉尖酸刻薄相遇君子;像孩子一样好奇体验,才会发现新的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平添趣味和欢乐。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中国式的家庭很多都是父母两极分化严重的,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爸爸对孩子不闻不问。
妈妈们忙于给孩子安排衣食住行,照顾孩子的生病和日常,孩子的补习班都在哪里几点去她们比孩子记得要牢,就连女孩喜欢的巴拉巴拉小魔仙哪种魔法棒还没买,她们都一清二楚。
相反,爸爸们用各种借口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顺便买回来纸尿裤,他们会买错尺寸,更有甚者,自己的孩子几岁了,他们都茫然不知。
还有另外一群很有特点的孩子,他们叫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说要挣钱养家,长年在外,孩子与父母团聚的时候一般一年只有短短几天时间。更有些苦命的孩子,要三四年才能见到父母一面。那种本应有的亲昵,被时间和距离冲击得很淡很淡。
父母在身边,这种安全感和自信是别的东西都替代不了的。而父母良好地参与孩子的童年成长过程,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非常强烈的积极导向作用。
真正的沟通,真正的理解,真正的放手,都是需要家长学会的,对子女和对家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也许,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父母,难道不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