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著作:论语商释
论语商释•学而篇第一﹝八﹞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二﹞。过则勿惮改﹝三﹞。”
﹝一﹞固:巩固,牢固。或,顽固,固执。
﹝二﹞无:同“毋”。不要,友:动词,喻交友。不如己者:“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三﹞惮:惧怕。
【释义】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或不严肃,就不会有威信。学习的基础也就打不牢。为人要讲究忠信。要与比自己高尚的人交朋友。有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商释】
此句中“君子不重则不威”是比较易于理解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人只有自重,别人才会尊敬你。如果你老人家自己没什么事情的时候,在那里戏弄人生或胡乱感慨时事,那么别人也就不会对你有什么好的态度了。所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而“学则不固”的意思也不费解。即言,学习不扎实,没有基础,就不会有所成就。至于忠信,是孔子多次提到的。可以讲,忠与信在孔子的思想中具有核心位置。“毋友不如己者”则是最令人歧义之处,表面上看好象孔子说的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句话猛地一读还真的可怕。啊,合着只要是君子就不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打交道,这可毁了。你就推吧,首先就是老师不要和自己的学生打交道,因为学生一般都是不如老师的;然后就是校长不要和老师打交道,因为校长的地位很显然比老师高;以此类推。还有,当官的不要和老百姓打交道,因为老百姓怎么能够和当官的比呢?知府又不要和县令打交道,最后说到皇帝那儿,他要是不和底下的大臣们打交道的话,他还给谁发号施令啊?所以说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孔子的话是不行的。人家孔夫子自己都说“不耻下问”,如果只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打交道的话,那个“下”到何处去找啊?所以我的理解是“毋友不如己者”就是要和比自己高尚的人交友往来。孔子眼中的高尚应该是这样的概念:就是一个人总会有长处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高高在上,别人注定一无是处。而且比自己高尚也不能仅仅局限在道德的层面上。即便是知识方面也应该如此。你可以是一个学赋五车的人,但是,你就是八车了,也还有你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若全面理解这句话,我认为可以把孔子的另外两句话拿出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说到三个人里就一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那么,孔子说的这三个人都是什么人?孔子没有说。我们也没有必要去问孔子。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任何一个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关键要看你抱着什么样的态度了。只要承认自己还有不知道的知识,那么一定会有人可以告诉你。只有谦虚的人,才会在三个人中找到自己的老师。如果你总是高高在上,别说三个人,就是一百个人也未必有你的老师。你只要不耻下问,就一定能够有人可以问出东西来。能够问出东西了,那不就是老师了吗?至于孔子最后提到的“过则勿惮改”也就是知错就改的问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当然,理解容易,做到就难了。
整个这段话演绎到商业意义上应该说很有针对性。对于一个公司的老板而言,其一是,要自重、自强、自尊。有了这几点,很多的事情就具备了基础。因为你自己尊重自己了,别人也就会尊重你。而正是由于你认识到了自尊的价值,也才会积极主动地尊重别人。当整个公司的人际关系都达到了一种非常和谐的地步时,公司其它方面的事情也就和谐了。说到广交朋友,这是个不用说的问题,因为一个公司的社会形象怎么样,就体现在企业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之中。有一大批朋友的时候,肯定是生意非常好做的时候。反过来,如果你的公司没有什么人气,说明你的公司生意暗淡。于是孔子才接着就说“过则勿惮改”。就是说有时候犯一点错误也不可怕。而怕的是不改。说到这个,好象很突兀。如果我们连贯起来理解就好了。你可以在某个时候不努力学习,但是,当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改也是来得及的。关键要有主观上的认识。要“勿惮改”。你偶然一次不尊重别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你有一天知道错了,而且又很快地改了,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人既然不是圣贤,哪能没有错误呢?问题是犯了错误及时改正和顽固不化是两个概念。所以孔子提醒我们说,要有错必改。此言对于一个老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大公司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