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搜集课最后一节课至关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当你搜集的素材越来越多,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将它们分类整理好,那么收藏即冷藏。
再多的素材如果用不到写作上,那么你之前所做的搜集工作都是白费功夫。
而且光会整理素材还不够,你还得知道如何轻松地从素材库中找到并且调取你的素材,否则当你一个文件夹一个文件夹地搜索过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特别消耗你的耐心。
所以最后一课就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工具来整理和调取你搜集到的所有素材。
这节课分为六个部分。下面我分别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复盘。
一,搜集和整理素材的基本原则。
这个基本原则就五个字:分类加搜索。
二,整理素材需要摒弃文件夹思维。
我相信很多人在整理素材时,都跟我一样会建立n多个文件夹,一个文件夹套一个文件夹,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
这样看起来,逻辑很清晰,感觉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按照我自己给文件夹定好的命名,一个个点开就可以了。可是这种方法并不高效。
老师在前面的课程里一直强调,互联网时代你能记住多少素材,这并不重要,更为关键的能力是你能够寻找到多少素材。
因为互联网时代,缺的不是信息和素材,缺的是高效的搜集和寻找方法。
同样的,你的素材库,不应该只是你装素材的盒子,它应该是你的私人百度,私人谷歌。
你不用清楚地记得里面地几百几千条内容都是什么。你只需要建好分类,归档好,搭建好自己的查询系统,需要的时候一键查询就好。
举个例子,在你的素材库里,你只需要输入“原生家庭”,你就可以查到你素材库里所有关于原生家庭的案例,理论,金句。
三,如何积累,整理和调取素材?
学会使用工具,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幕布等。老师选择的是印象笔记。正好,我用的也是印象笔记。她列举了一些印象笔记的优势所在。
1. 印象笔记可以多设备同步。这一点我也认为非常方便,因为带孩子的缘故,我不是每天都能够有时间打开电脑码字,常常只能在手机上匆匆忙忙地写上几百字,然后等有机会打开电脑,点击一下同步,两边的内容就可以保持一致了。
2. 软件中有很多功能,比如清单,模板,思维导图,素材库等。这样你就不用再去下载其他APP,省去了来回切换APP的时间。但是这些功能我从来都没有研究过,看来真的需要下功夫好好研究一番了。
3. 软件可以智能推荐。当你编辑一条笔记时,笔记下方会有你收藏的相似笔记推荐给你,拓展你的信息视角。
4.一些实用的功能让信息的整理极为方便。比如微信剪藏,网页剪藏等。
四,印象笔记究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
印象笔记有四个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笔记,笔记本,笔记本组和标签。用一句话概括:
你把你的素材写成笔记,放到笔记本里去,然后将多条同一主题或类似主题的笔记本组成一个笔记本组。你在每一条笔记上打好标签,一条笔记可以打多个标签,在你需要搜集素材的时候,搜索标签即可。
说到打标签,这里就凸显出了印象笔记相比于文件夹最大的优势。
如果用的是文件夹,那么一条信息在文件夹A中,就不可能出现在文件夹B中,除非你复制粘贴过去,否则信息就是一对一的。
但是如果你用打标签的形式,一条信息可以打上多条标签。你输入任何标签都可以搜到这个信息,相当于这个信息被放进了N个文件夹里。
五,笔记本分类原则。
使用印象笔记,笔记本越少越好。官方的设置,笔记本的数量不超过250个,而标签却可以建立10万个。
在分类笔记本时,很多人容易犯两类错误。
1. 随意构建。比如下图,想到什么就构建什么,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完全没有逻辑。这样时间长了,你的素材越来越多,就会不知道该去哪里找资料,久而久之,就会把这款工具弃用了。
2. 分类过细。比如下图,结构清晰明确,在素材积累的初期,是可以满足使用需求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在我们找到的素材中,有一些很难被分类,放到A中好像可以,放到B中好像也可以,这种时候就非常令我们为难了。
对此,印象笔记的资深玩家欢喜建议,我们可以遵从阳志平老师提出的四乘五原理。
四就是工作记忆容量不超过四,五的意思是我们思考的上年度不超过五层。
具体的意思就是:只建立4个笔记本组,每个笔记本组下面,不超过5个笔记本。
他建议我们可以只建立四个核心的笔记本组,分别是:收集,创作,项目和归档。而每个笔记本组下面,不要超过5个笔记本,每个笔记本下的笔记可以有很多条。
这个建议落实到收集写作素材中,可以这么理解:
01. 收集。所有你收集来的公众号文章,头条号素材,听到的故事,社会热点,人物故事,名人金句都放到这里。
02. 创作。收集来的素材,经过你自己的整理,或者干脆加上你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下次写作时可以直接用的素材,这部分可以起好标题,放在创作的部分。
03. 项目。这里放跟你的工作,学习和写作有关的项目。比如你正在进行的写作项目之类的。
04. 归档。已经完成的项目,已经学完的课程都可以放在这里。
六,标签的打法及标签库的建立。
说实话,这部分是我最难理解的部分,相比于给笔记本分类,这部分给我带来的困惑更多。还是先把老师讲的简单总结一下吧。
打标签的原则是:
大的原则是分类要合理,尽量不要有重复和遗漏,依然要遵守上面讲到的四乘五原理。
老师的标签库是这样的,只有五类标签,但是基本涵盖了她的生活工作所需。
每一类大标签下,又有4到5个小标签。
比如她积累了某个情感案例,它可能会同时被打上下面这四个标签:
101-写作-观点
101-写作-人物
400-心理类-婚姻情感
400-心理-心理规律
因为这些标签的开头都按照几大类标上了数字,所以在搜索标签时,只要输入第一个数字,这类标签下的所有小标签就全都出来了,不需要你单独去记忆每一类标签。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这些标签固然是可以比较全面的涵盖很多内容,但是如果我想要搜索具体的某一个案例或者金句呢?我是应该再单独打一个标签还是不管它,只把它放在粗略分类的标签里呢?
我想这个问题是需要我自己去摸索和研究的,用知乎搜索一下印象笔记的标签分类,可能会找到令我满意的答案吧!
总之,我一定要搞清楚印象笔记的用法,真正地建立起一个属于我的,内容丰富,搜索方便的私人定制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