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在福建,提起线狮当属霍童线狮。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已成为霍童镇群众百姓们每年开春必备的民俗项目。
霍童陈姓线狮,相传起源于唐代时的泉州、南安一带,而表演形式的起源,则来自提线木偶与舞狮的融合。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项目,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变化与创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们眼前所见的这种表演艺术形式。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线狮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因为想象中的狮子应该是比较小的,但是当师傅们拉出来狮子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的,因为它的大小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真人舞狮大小基本相同。大家都禁不住好奇跑上前去看看这里,摸摸狮子头,好不热闹。
随着鼓点声起,大幕拉开,狮子一跃便跳入眼帘,表演正式开始。二十分钟后,摄影师们都已经兴奋地“跑起来”去拍台前台后的表演镜头。而这些狮子,或玩耍,或抢球,或静或动,让观众随着表演,一起兴奋起来。
“在霍童,最好看的就是线狮表演,逢年过节、二月二的时候,我们都会上街巡演,而且参加过很多次大型的表演,好不热闹。”甚至有一次,一位大领导看的时候,甚至怀疑他的狮子里面有人在表演,走上台前检查,当证实里面确实没有人的时候,不禁竖起大拇指,感叹古人的智慧。
十几个青年壮汉在台后,用双手拉着纤绳,他们有负责头梭、有负责尾梭,在鼓点声的配合下,前后上下跳跃来让狮子做出不同的动作,他们很少关注台前狮子的变化,因为长久的练习习惯已经能够让他们凭借感觉做出相应的动作。
马步一定要扎得稳,要不你说不定就会被几十斤的狮子拉起来。所以,陈老师颇有感触地说道:“我现在年纪大了,狮子已经玩不起来了,平时只能负责乐队的工作了。”
锣鼓声是线狮表演的指挥口令,是一场表演的核心,因为幕后表演者不能看到台前狮子的状态,只能凭借锣鼓声来做出相应后台的动作,因此需要一个很会敲鼓的人,而这些人的年龄都已经很大了。
每次表演完,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分钟,但是师傅们总会累得浑身冒汗。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配合虽然只需要一个眼神就可以实现,但是总归需要大量的前驱后退的大幅度动作。因此,这也是一个强身健体的好方式。
“我们陈氏线狮不会断的,因为我们人人都喜欢线狮,都尊敬线狮。而且我们有很多年轻人也喜欢线狮,我们教都教全套的,会做线狮也会打线狮,因此我不担心传承不下去,只要有姓陈的,线狮就不会断。”
多么朴实无华的声音,一场表演,落幕时,请致敬那些幕后的表演者,他们不为生存,只为传承这种文化,无论形式,文化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