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份租了两年的房子到期了,原本打算继续租下去------房租涨幅不大的话。但是室友换了公司,不能再一起合租了,只能退租。自己是一个北漂,为了防止搬家太麻烦,我一直在控制物品的增加。但是在收拾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的东西----在用的、不用的。而且其中好多东西,都已经被我遗忘了。比如许久不穿的衣服、鞋子;看过的书;买的手机附赠手机膜、手机壳等等。由于东西太多,就想要把一些不用的东西处理掉。但看到这些东西都没有坏,还能够用,扔掉太可惜了,最后决定一起打包。在搬家时,我足足跑了四趟,才把东西全部搬完,而且搬完之后胳膊疼了好几天。
最近,我在新住处整理东西的时候发现那些不穿的衣服、不看的书、不用的物品我依然没有用。早知道这样,我当时应该把它们处理掉,也不用搬家搬的那么累了。
我想很多人都有和我相似的经历。明明这些东西我们都不会再用了,但觉得东西没有坏、还有再用的可能、扔掉太可惜了,而把东西一次又一次的留下来。最后,不得不为留下这些东西付出代价------财力、物力、体力。那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办呢?答案是“设定优先排序”。首先将物品一字排开;然后设定优先排序;最后舍弃无用之物。
在将物品排开之后,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认真、理智的思考。哪些物品是最重要的;哪些物品是次重要的;以此类推。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怎么根据价值观来判断。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说,现代人出门最重要的三件物品是手机、钱包、钥匙。这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也就是在当下的情景中,什么东西对你最重要。经过排序之后,排名在十以后的物品,几乎不会再用到,直接处理掉即可。这里的处理不只是丢掉、还可以送人、转让等等。
那这样做真的对我们很重要吗?
在我们家里的各个角落,藏着很多不会再用的东西。而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购物也越来越方便-----点几下鼠标即可。家里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果断的处理,我们的空间就会急剧减少,从而抱怨房子太小、东西太乱、收拾太累等等。长久下去,不但自己的心情会越来越差,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亲人、朋友。所以丢掉不用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既然丢东西很重要,只要去丢就可以了,何必非要使用这个方法呢。原因就是,当我们一个物品一个物品去判断是否要处理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单个考虑时,我们会担心这个物品以后还可能用到,如果丢掉不就是浪费吗,导致物品无法真正的处理掉。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物品以后是否会再用到;如果丢掉它,今后再用到时是否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清晰这两个问题后,就可以果断的去处理掉它了。
那是否只要用了这个方法,就一定可以舍弃掉不再需要的东西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使用这个方法时,还有满足其他的条件才可以发挥它的作用。
第一:存在不再需要的物品,也就是长期闲置的物品。
第二:有舍弃的决心,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出舍弃的行为。
第三:有清晰的价值观,能够对物品进行正确的排序。
如果上面的三项,有一项做不到,那么就无法做到真正的舍弃。
说到排序,让我想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一个原则------要事第一。主要内容是对我们要做的所有事情按照重要程度来排序,然后从最终要的事情开始一件一件的去做。
和我们今天的内容相比,他们相似的地方在于都需要按照价值观去进行优先排序,找出重要的事情。不同之处在于不重要的物品被舍弃后,就不再存在;而不重要的事情会随时间的变化成为重要的事情。所以,当我们看到相似的理论时,不要一概而论,要仔细分辨异同,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