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充满烈火与硝烟的战乱时代,无数人在不停歇的斗争之中死去;但三国,也是一个英雄辈出、人才辈出的时代,但我们后人谈论到这个时代的人才之时,往往会提及到诸葛亮、司马懿、周瑜……这些出色谋士人才,但我们却往往忘了一位出现在他们之前,被人称作“王佐之才”的荀彧,荀文若。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是颍川名士之一。总结荀彧一生的成就实际上颇为成功,战略上荀彧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与功臣;战事上,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用奇谋将袁绍扼于官渡……数不胜数;而内政上在曹操征战时居中持重打理好自家后院的同时,还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更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他的能力是绝不输司马诸葛等人,但最后却在收下曹操送来的空饭盒后服毒自尽。
荀彧之死值得惋惜,但荀彧之死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荀彧的政治追求与曹操不一致,分道扬镳是早晚的事。从结局来看,曹操可是一代枭雄,是一位可以做伟大君王的人物,从当时各方实力综合考量,曹操无疑是作为天下领袖的最好选择,而曹操在当时接受魏公一位时,其野心也彻底表现出来;但荀彧的想法与曹操大相庭径,作为一位臣子,荀彧的心从生至死都在汉室,荀彧一生政治追求便是挽回汉室,他在反对曹操进位魏公时就自陈,他当初的打算是让曹操“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实际上至始至终荀彧都在为东汉辅佐。但为何曹荀两人会走到一起呢?对于曹操而言,刚开始涉入乱世,势力尚若之时,曹操同样心在汉室,他当时或许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想法(至少没表现出来),而曹操的个人人品实力让荀彧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拯救汉室的明主,曹操则很早便看中荀彧的才华能力,两人才可以一拍即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荀彧尽心辅佐曹操,不仅壮大了曹操的势力,也促长的曹操的野心,两人最终的方向不同,也是的两人最终没能一起走下去。
将目光往前看,荀彧与曹操最终决裂其实早在冀州平定之后便已是定局,冀州平定之后,荀彧便几乎没在给曹操提过多少意见,而仅剩的几个意见如反对恢复古代九州制(恢复后曹操地盘扩大,势力会加强)一事更是展现除了荀彧对曹操的戒心,以及曹操对荀彧的不信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曹操在看到袁氏兄弟内讧导致袁氏覆灭一事之后,对涉及太子之争的“阿党比周”非常痛恨,而荀彧支持曹植,使得曹丕曲礼事彧,让人认为荀彧参与了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犯有“交构之罪”。尽管荀彧行事谨慎,不落痕迹,曹操抓不住他的把柄,但曹操依旧送去空食盒,暗示荀彧自行了断。
这位论“忠”不亚于诸葛亮,论“事”不亚于司马懿,论“才”不亚于周瑜的王佐之才也在服毒之后离世而去,留下的一个个充满谜题的空饭盒,是一颗忠于汉室的心,一段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