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原来也有感恩节?

西方文化的冲击让感恩节也变得隆重起来——没有火鸡,礼盒鲜花要准备起来,大鱼大肉,大摆宴席......不禁有人发问,中国有感恩节吗?

有人回答:中国人不是从大海彼端漂到东亚大陆的移民,自然没有“从土著印第安人那里接收恩惠”的桥段,更没有恩将仇报的狗血剧情,自然没有、也不需要美国人的“感恩节”传统。

的确,中国从古至今并不存在正式的“感恩节”这一说,将文化生搬硬套也许不过是商家营销的策略——但感恩节,在中国真的不存在吗?

自古以来,感恩文化便注入了华夏儿女的骨肉之中。我们格外看重“恩情”,施恩、报恩,是中国历来推崇的普世价值,大众俗知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里,报恩的狐妖、善良的书生,往往都会有着美好的结局;恩将仇报者,天谴人言,不得善终。因而,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这样的词句才得以广为流传。

因此,感恩便在古今许多节日与习俗中,得以体现,并代代相传。特别是在祭祀活动中,更能体现人们对上天、对祖先和亲友的感恩与纪念。

一号选手:祭祀仪式之祭月

  中秋节其实是为了感恩上天?

中国自古有二十四节气,而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了。他们祭祀的场所也很好记,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不过由于秋分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都不同,不一定每年的秋分日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不仅尴尬,在敬畏神灵的人民心里也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所以后来人们把祭月的活动逐渐由秋分改为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并把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定为中秋节。那正是满月之期,整个夜晚都能见到明月,这样才能体现祭月的真正意趣。秋祭月也就演变成了中秋节。祭月的风俗也逐渐变成了赏月。

至于“拜地”,则指的是“祭田”仪式,感谢上苍赐予粮食丰收,也祈祷来年的好时节。

二号选手:祭祀习俗之法祖

感念子推割肉之恩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宠姬麵姬生下儿子夷齐。为了使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

砸姬对太子申生加以迫害。申生被逼自尽, 公子重耳也被迫出逃。

因为重耳德才兼备,很多贤士都追随他,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个。

在逃亡途中,粮食消耗得极快。到后来,重耳已经饿到几乎无法前行。这时,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进献给久未吃到肉的重耳。重耳很感动,表示登上王位后要重赏他。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 但他却忘了介子推。此时, 介子推和母亲隐居在故乡绵山。有一天, 晋文公在别人提醒下记起了介子推, 并请他出山。但介子推内心淡泊名利,想要照顾年迈的母亲(或许是因为心寒至极),因此没有答应出山受封。

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下令“焚山”,不料想,介子推和母亲竟被焚而死。文公后悔不已。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在此往后三日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寒食。于是,禁火和吃寒食成为寒食节的重要习俗。

到了唐中期以后,清明寒食才合二为一,且以清明为重。扫墓、寒食、请新火成了唐朝清明节的主题。

清明被誉为古代的感恩节,不仅是因为寒食节体现了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恩情,后来的扫墓等习俗,也体现了子孙对祖先的怀缅。在墓地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纵观清明节的发展历史,任何时期祭祀扫墓的目的都是“慎终追远”,表达孝心。长此以往,“孝”已成为清明节的节日符号,加上儒家一直提倡的“孝道”思想,就形成了中华民族重孝的文化信仰和民族性格。

自然,“孝”还有感恩的意思,感谢祖先的奉献,才使后人有美好的现在。中国没有感恩节,但是谁又能说清明节不是中国式的感恩节呢?

三号选手:祭祀习俗之敬天拜地

古代生产力低下,世间万物千百姿态,变成了古人眼里的天赐之兆,因此在华夏先民眼中,天地便神化了。而祭天仪式则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在百姓中,年关将至或是粮食丰收的大日子,祭天拜地,杀鸡宰羊,隆重的祭祀是他们保持与神明联系,祈福还愿的唯一途径,他们将劳动成果贡献给上天,感恩赐福,也祈愿来年的丰收。而遇到国家大事——出征打仗,扩张疆土时,天子便来亲自主持祭天仪式,诵读祭文、奏雅乐,并焚烧祭品,一半是祈求国泰民安,战况遂人意,一半也是借助天人合一的观念强化王权的地位,那些神秘怪诞的青铜纹饰,那些伴着青面獠牙面具的舞蹈,那些肃穆铿锵的鼓乐,逐渐成为了神权王权相伴的信号,在百姓心中萦绕千年。

唐代祭天礼除了延续前代礼仪之外,皇后也开始参加,显示了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到武则天后,民风开放,祭祀仪式里的柔美身段,渐渐也丰富了起来,这是后话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08年 4月 5日 (农历二月二十九 )星...
    老实人学说话阅读 1,006评论 0 10
  • 祭祖扫墓究竟是清明节还是寒食节? 枯木 清明节放假,祭祖扫墓,这是总所周知的节日,标题之问似乎略显多余。然而,这里...
    榆木斋阅读 807评论 0 5
  • 一 已经参加工作的弟弟,有一次从老家回县城,坐的是比较破旧的客车,起点是我家前面两个村庄,终点是县城客运站,这是我...
    快乐的嫣红阅读 382评论 3 7
  • 假如我这一生都不会富有 甚至有些潦倒 假如我到死都没能取得世俗的成就 甚至有些平庸 假如我终生都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意...
    草石阅读 269评论 0 1
  • 写这篇文章,《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没有任何发言权,故而以下观点全部源自赵同老先生的《颠倒红楼》,权且当做读书笔...
    赵玥昕阅读 22,822评论 14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