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战车的形制演变,留了一个小尾巴,要来介绍一下车战。这篇文章就是为填坑而作,主要介绍一下商、西周、东周三个时期对战车的运用情况,厘清战车具体是如何战斗的。
02 殷商车战
夏朝的历史几不可考,目前尚无明确文物遗址发掘成功,而可见古籍目前存疑较多,很多都是后人假托的“伪书”,因此,我们对车战形式演变的论述自殷商始。从安阳郭家庄出土的晚商时期车马坑遗迹和同时期出土的众多遗迹,我们可以发现,在殷商时期战车主要的马匹数量是两头;从出土“舆”(车厢)形制来看,大约进深96厘米、宽138厘米、高40-50厘米;观察随葬武器,我们可以发现殷商时期车战主要武器为弓与戈,间有刀、顿、钺等少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出土的戈长度都在80-100厘米之间,目前出土同期车马陪葬中未发现长兵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殷商时期车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双马拉车是绝对主流;
第二,载员1-2名。从车厢规格我们可以想见,在这个狭窄的空间内一人乘坐是比较合适的,两人已是极限,三人则根本不可能,更何况还要考虑到武器装备所占空间。
第三,战斗方式是“远射”+“近身格斗”。殷商战车车厢高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下,这个高度无法对站立在车上的人以支撑。且当时武器长度仅80-100厘米,这个长度用于车战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殷商时期的车战模式应该是冲锋过程中的弓箭远程攻击,到达阵地后下车步战。战车的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装甲车,以提高步兵的机动和防护为主要目的。
03 西周车战
以长安张家坡车马出土的是典型的西周战车,同时期的还有北京房山琉璃河车马出土、山东胶县西庵车马出土、陕西宝鸡车马出土、河南三门峡虢国墓车马出土等。从已经出土的车马遗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马匹数量已经由过去的两头增加到了四头。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谓的“驷马”指的就是西周时期四匹马的拉车方式。在出土文物中,除了殷商时期常见的戈、弓等武器,出现了戟、矛等长兵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西周时期车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驷马战车为主流,淘汰了殷商时期二马拉车的形式;
第二,武器长短配合,已经具备了车战的条件;
04 东周战车
东周时期出土车马较多,相关古籍文字记载也较多。在西周时期经过战场考验的司马战车,在东周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东周战车已经是非常精密、高度专业化的战争工具,与西周战车相比,它的设计更为精巧、牢固,具有更强的冲击和破坏力;战马也有自己的甲胄,更够更好的抵御地方战士的弓箭射击;武器中出现了弩的总计,各种兵器繁多,除了传统的弓、戈之外,出现了更多的戟、殳,其中的长兵器长达400厘米以上,已经是非常纯粹的车战武器。
05 后记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耽误了几天更新。今天为大家介绍了一下车战的形式演变,与任何武器的生命周期一样,也是从粗疏到精密,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战车的发展历程正如我的写作历程一样。听取了很多读者朋友和简书编辑的建议,后期的更新我会努力做到更加的口语化,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关注和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