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人众生相
100位碟仕畅谈
100张唱片推荐
100段走心寄语...
碟思文化旗下浣熊唱片隆重推出“碟仕”栏目。讲述唱片和人的走心故事,记录唱片和我们的集体记忆。
003号 ——墨墨(蔡哲轩),全职工作曾游走于电信运营商技术、公关公司策划文案、执行以及杂志编辑等等,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和项目策划人。
墨墨本人
实体唱片的新时代其实已经开始了
墨墨平时的业余时间都分配给了文字创作、创意策划和音乐企划宣传、唱片业、音乐制品等的研究。自九十年代初开始成为唱片收藏者,主要收藏方向是地区版本和音乐载体演变。
那天采访时,他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我觉得,实体唱片的一个新时代其实已经开始了。
墨墨家CD架一角
现在还有买唱片吗?是谁的唱片?
还在买。最近在淘宝上买了The Colours Of Enigma – The Vinyl Series九碟彩胶。CD则是在京东上买的电影原声《Dunkirk》和环球中国引进版The Beatles的专辑《Abbey Road》。京东上国内引进和中图公司进口的影音类产品经常有满减折扣活动,这样是挺划算的。
The Colours Of Enigma – The Vinyl Series
第一次是买了谁唱片?
第一张一般都是家里买的,如果是我自己买的,没记错的话第一盘磁带是中图进口版的Paul Mauriat的《Love Songs》,CD是Roxette的《Tourism》,黑胶应该就是林忆莲的《梦了,疯了,倦了》。
Roxette《Tourism》(1992)
有没有一直想要但没有收到的唱片?
很多啊!因为我会购买和收藏某些艺人或乐队唱片的不同版本,有些专辑特别想收各种地区版本、格式载体以及特别版,那就会很多,其实是收不完的。我是林忆莲的歌迷,也曾经有段时间担任林忆莲论坛的版主,她的作品我算收藏得很齐全,基本上她的音乐作品从第一张开始直到现在都有,但因为我还收藏各种版本,有些版本相当稀少,非常难入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墨墨收藏的林忆莲专辑黑胶版
还有些单张专辑要收各种版本,比如Madonna的《Ray of Light》,这张专辑制作令人震惊,而且设计做得非常好,这促使我收藏版本。1998年,我第一次到香港,当时内地资讯还不发达,不知道这张碟有一个3D封面限量版。在香港的一家唱片店里我非常意外地看到了3D限量版,但售价高达200多近300港币,当时还是港币比人民币汇率高的时代,收入也不高,因此就在店里把这张唱片拿起又放下,纠结要不要买。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也是我收碟史上最后悔的事之一。
你会喜欢哪些唱片的封面或设计?
刚说到的Madonna的《Ray of Light》就是唱片工业设计的经典,得了格莱美最佳包装设计奖。
墨墨收集的各个版本Modonna《Ray Of Light》
大多数欧美艺人或乐队发行的专辑和相关单曲封面,常会是一系列配套的设计,你可能不会想收藏单曲,但看到那样的设计后,就会知道是全套概念,一定会想要全部收藏——我就是比较执著这种“set”的概念.。在欧美推广单曲与专辑的产业模式,用单曲推广专辑,所以在短时间内的企划,视觉是一系列的,会传递设计上整体概念。这个是我从唱片业在音乐之外得到的其它东西,反过来也是我喜爱唱片的理由之一。在欧美与日本,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他们音乐中心产业有这样的概念。
你是用什么器材进行播放聆听?
器材不能成为阻止你听音乐的阻碍
我一直被朋友笑“重软件不重硬件”,哈哈!目前CD唱机是用的一台TEAC,虽然我收的最多的是CD,但说实话感觉现在CD唱机真是不太重要了。黑胶唱机主要在用一台广东出产的一个品牌,唱头用的是Audio Technica动磁唱头,但整台机器是纯金属的,稳定性非常好,这一点对听黑胶非常重要。
你还会关心的音乐乐相关的信息吗? 会阅读什么音乐杂志或者书籍?
我会比较关心音乐产业的新闻,会定期看类似Billboard.biz这样的产业媒体。
书籍方面也会使用Amazon订购音乐类书籍,或者是Kindle的推送,基本上能找到的有关音乐产业类以及音乐人传记类的书我都会找来翻一下。
8. 从现有的收藏,你只能挑选十张唱片,会是哪些?
我一直被问“十张荒岛唱片”这样的问题,但我回答不出来。我觉得“荒岛唱片”这样的问题不合逻辑,如果我带到荒岛上的专辑都是听了上千遍的,那我也不用把它们带去了……
墨墨深爱的林忆莲
有难忘的现场演唱会体验嘛?请讲当时的感受....?
太多太多了,随便举几个例子好了。
比如2007年2月12日的Roger Waters上海演唱会,我虽然对Pink Floyd还不是熟悉到听几千遍的那种,但你到了演出现场,在观众席之中感受他的制作,你就会被他的表达震撼到。尤其是中场休息时,舞台背景上的月亮一点点变大直到下半场开演变成接下来的舞美元素——连一个中场休息都有一个概念,这制作怎么想出来的,我在现场呆掉了。
Roger Waters的演唱会总是出现的月亮元素
有些演唱会是音乐之外的东西印象深刻,比如2004年7月22日的Whitney Houston上海演唱会,恐怕是上海演出史上最“热”的一场演出,因为那天气温逼近40度。虽然那次演唱会正值她状况最差的时候,但是她的现场演出还是殿堂级的,几乎每首歌都与唱片的版本不同,都有全新表达,演出就该如此,谁要“行走的CD”啊!
Summer Sonic是每年日本举行的大规模摇滚音乐节
2014年8月16日去日本大阪看Summer Sonic音乐节,整个音乐节环境干干净净的,我领教了日本人的强迫症。我特别去看Ben Watt with Bernard Butler,在这种氛围中我很想拿起手机拍下放朋友圈,但日本人就是没人拿手机拍,我也不敢举手机了——这是对音乐的敬畏。Queen和Adam Lambert登场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都沉浸在美好音乐里,没有因下雨落慌而逃。
2011年起Adam Lambert担任Queen的主唱参加巡演
这几年黑胶开始再度热销,你会购买嘛?
买卡带和CD的那些年也有收过几张黑胶。2011年左右,从国外来的原盘(洋垃圾)中古黑胶进到国内,我是会去淘碟,但当时黑胶淘得少,是因为当时的唱片年份大都是60到70年代的音乐,而我聆听音乐为80年代末至90年代为主,我就不大会买。还有一个原因我有过敏性鼻炎,二手黑胶会让我打喷嚏,所以买得不多,而且我当时对黑胶回潮这件事从本质上就有所怀疑。
一个时代的产物:打口碟
黑胶回潮在2011年时,我与上海某个商业地产项目合作策展,首年是策划磁带展,次年是黑胶展,当年国内黑胶气氛收藏并不浓厚,直到近两三年黑胶才开始真正复苏,我也才开始陆陆续续地真正地收藏黑胶,不管是老的专辑重发版或新发行的都会慢慢购买,现在也已经收了不少了。
2015年我采访丁薇时,她问我,你不觉得听黑胶的仪式感是听音乐应该有的吗?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仪式感”的确是黑胶回潮的核心意义。听黑胶程序复杂,唱片有很繁琐的保养过程,播放时将唱片放上机器,首先扫了盘上的灰,放上唱针,又不太能跳歌,最后听完要把唱片放回一层层的封套,这种仪式感让我回到90年代,买最多音乐CD时期的时候。其实,当现在有了线上音乐之后,我反而音乐听得少了,是因为那种仪式感没了,数字音乐得到太轻易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世界任何角落的音乐,大多数都不用钱,如果听了一两首不喜欢就整张直接删掉。
墨墨收集的八轨道磁带也是费了不少精力和金钱
回想90年代,我购买磁带或CD要花半个月一个月的零花钱,占掉我收入的很大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下定决心买下一张唱片时,即使不怎好听,我也会因为花了钱了而认真听完,有时一张专辑听了好多遍才会知道好在哪,慢慢地就会喜爱上这张音乐——我想这就是对音乐的尊重吧!当你可以轻易下载音乐时,许多可能是好的音乐会因此忽略掉,其实是对音乐的不尊重。回过头来,我才明白黑胶这种信噪比低、保养复杂的东西会回潮的原因:正是那种复杂、那种仪式感以及它的贵与难保养,你为此付出的心血,让你对黑胶内的音乐格外的尊重与注意,这是我这几年对黑胶的认识。
黑胶的仪式感是对音乐的尊重
请你给新进的爱乐者一些入门建议?就你喜好的音乐类型的推荐
就聆听音乐来说,我从来不觉得听TFBOYS或Pink Floyd有什么区别,我们处在什么时代就听什么样的音乐。去年吴亦凡与易烊千玺出的一些单曲,那是我们那些最顶尖的音乐人也制作不出来的。还记得去年我在朋友圈分享易烊千玺的单曲《Unpredictable》,有国外友人说,这简直就是Justin Bieber啊!你别说Justin Bieber的音乐怎样,但他的音乐在制作方面就是全球顶尖的,所以我说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你爱在黑胶上听什么,就听什么。
当然黑胶还是有它最适合的音乐类型,古典、爵士或者人声类别比较适合黑胶聆听,摇滚以及动态非常大的发烧录音我个人认为在黑胶上意义不大。购买的话我比较建议买新出版的黑胶,因为黑胶实在对保养要求太高,中古二手黑胶经常会成为很鸡肋的东西。我有一些日本中古二手黑胶,日本算是世界上对唱片保养最尊重的国家,但是很多日本黑胶品相还是不佳。二手黑胶尽量看品相,好的再买,当然如果这版本比较少,买来主要是收藏的那当然没问题。
日本二手唱片以保养度高著称
浣熊唱片也将为国内用户提供同样最好的唱片服务
还好现在有了你们,我们在国内也可以放心的购买唱片。浣熊唱片出售的黑胶唱片,每张品相包含内袋都经过严格整理以及专业清洗,是对每张音乐尊重的好服务,让唱片以最好的状态送到用户手上。
每一张唱片会得到浣熊最好的保养,等待下一个主人
当然新出版的黑胶绝大多数用的是数字母带,这就是这一波黑胶回潮里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数字倒灌”,很多人认为失却了黑胶模拟录音的意义,这个事情就见仁见智了。聆听和收藏黑胶的最大课题就是防尘防脏,反正,就是尽量让黑胶保持干净,其他问题都不算太大。还有一点,听黑胶时就只做听黑胶一件事,不要同时做其他事情。
——————————
访谈结束后与他一起下楼,惊见手上有跳绳,沒想到他热爱跳绳运动。秋天的傍晚就是那么舒服,已离开他100米之远,回头看他正气定神闲地跳着跳绳。墨墨是一位可以采访多次的爱乐人,好多精采故事可以分享給我们,期待下次专访。
由于我们暂时没有评论功能,想要和我们24小时交流的伙伴们可以发消息给公众号,我们都会回哦!
本文为浣熊唱片(RaccoonRecords)原创,欢迎转发,商业媒体转载,需获得授权,并注明作者及出处。
图片来源:除特别标注外,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