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如何听懂七岁以前的宝宝?

7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孩子比较小,所以他们的倾听有一些需要特殊注意的地方。

第一,语言要简单。

感受要说孩子能理解能明白的感受。比如孩子哭,我们可以一边倾听,一边查看:“宝宝哭了啊,我们看看是不是尿了啊?哦,不是,那是不是饿了呀?也不是啊,是不是想要妈妈抱着走走呀?啊,被妈妈抱,宝宝好开心啊!”

第二:排除生理问题的过程,不管有没有说话,都可以叫做积极倾听,因为你是在解码孩子的非语言信息。有很多时候,如果孩子身体不舒服,你不帮他解决问题,却一直说话,是会让孩子更加烦躁的。比如孩子困了闹觉,不断找事哭闹,要你陪他玩,或者一会儿要妈妈陪,一会儿要奶奶陪,你一直废话还不如直接紧紧抱着孩子,给他一个安全的包裹,让他安心去睡觉。当然他有可能挣扎反抗,但是这个挣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也是孩子情绪发泄的过程;

第三,肢体回馈。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我们非语言的倾听,比如专注的陪伴,或者是抱抱他,好多时候真的是一抱解千愁。

尤其是那些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或者是与父母有长时间分离的孩子,这个时候和孩子建立连接最快的方式就是多跟他进行身体的接触,比如牵手、抚摸、拥抱等。需要强调的是,有时候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要你抱:“你给我走开,我不要你抱!你走开,你走!”这个时候,不要强行抱着,要看看你的孩子说这句话,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时候他真的不要你抱,就要尊重孩子的需要,蹲在旁边,倾听陪伴就可以了。

第四,父母可以带着解决方案去倾听

如果孩子年龄小,他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你要不要建议?当然要了。举个例子,一岁的孩子小车找不到了,他可能只知道在原地跺脚哭泣,我们就要带着方案去倾听:“小车找不到了,宝宝好着急啊  !我们一起看看沙发底下有没有?没有啊,宝宝更着急了,我们一起看看茶几底下有没有?还是没有啊,我们看看……”

就这样,倾听中带着引导,陪着孩子一点一点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孩子能解决,有些问题孩子解决不了,孩子能解决的时候,我们不插手。孩子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不要拒绝,教育就是跟随,你需要我,我在这里,你不需要我,我在后面。

第五,观察效果。

你的倾听到底有没有效,到底有没有说到孩子心里去呢?倾听之前同样需要观察,观察孩子表情,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观察过后才能开口说话。倾听不光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姿态,一种包容的,接纳的、陪伴的姿态。

第六、陪伴。只有陪伴才能带来了解,充分的陪伴才能带来准确的倾听。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孩子小时候,不管做什么动作或者表情,我们都可以准确解读出孩子的意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