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起源的第二种观点是阶级产生了农业。从物种的基因特性上,人类追求食、性需求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群体结构上的表现是阶级,而农业是将基因预设的差异需求以物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固定下来。
考古学家海登提出“富人发明了农业”。他发现世界各文化中人类最早栽培的作物不是主食,而是麻醉品和调味品。因此栽培的目的就不是确保不挨饿,而是提升食物在感官上的刺激程度。这样,食物就不仅是生理需求,可能更强调社交需求。食物成为阶级的标识,像橙黄色的隔离带一样分化人群。
为什么有刺激性或致幻作用的食物会在现实里提升主人在群体里的地位?这就把问题延伸到更早的采猎时期根植下的泛灵论心理机制。泛灵论的认知是万物皆有灵,皆可沟通。所以掌握越多物种沟通方式的人获得的生存几率越大,他在群体中的重要性越强。沟通的有效性是怎么被他人感知到的呢?最直接的是能找到水源、食物,能预知、躲避危险,另一个是刺激大脑里的生化反应,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有刺激性或致幻效果的食物能增强人的感官接受范围和强度,获得类似与泛灵世界沟通的经验。这种经验是比温饱更稀奇的,所以它会增加持有人的威望。
研究人类巫术的《金枝》一书介绍过墨西哥的原始部落,只有大祭司有能力分辨出致幻蘑菇,也只有他有资格食用,他在食物的致幻作用下能与万物沟通,能与过去和未来沟通,他就像个翻译官,能跨越一切信息交流的障碍。这使大祭司拥有至高的地位,部落其他人都围着他膜拜祈祷。
因此,在此观点上我们发现并非是占有食物越多越能获得威望,而是有机会获得更多体验并能为这些体验赋意的人,在群体中地位越高。在后文中会分析越是在阶级中处统治地位的人,越是会利用图像去为那些模糊的体验命名、为它们赋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