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听到相爱相杀的戏码,不止在电视剧里,也会在现实生活里看到这样的情侣。比如有一次听同事说,她的一个朋友就是和男朋友总是吵架、打架,但是他们还是不能分开。这样的情侣在一起吵架,却也难以分离。甚至我亲眼见过一对情侣,男的是个程序员,两个人每隔两三天就吵架一次,半夜男的被赶出来,在客厅抽闷烟,但是第二天两个人又和和美美地和好了,男的做好饭叫女孩起床。那时我只是以为这是他们的相处方式,并没有对此有更深的思考。
后来对人的了解和知识的扩充,我逐渐意识到没有这么简单。我想起我小时候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作家和他的妻子,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吵架,然后再和好,但是过段时间又会吵架,又会和好。他们有时亲密如一体,有时又冷漠如仇人。而我当时竟以为这是一个多浪漫的爱情故事,那时我也以为理想的恋人关系就是这样的,热烈又煎熬,两者矛盾的融合让人欲罢不能,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
可能在生活里相爱相杀的情侣也有我这种经历,所以他们会误以为这样的相处模式很戏剧性,很有感觉,很浪漫。不要以为这不可能,其实非常有可能。只不是他们没有看到杂志上作家的故事,他们看到的是身边的故事,甚至是自己的父母。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和恋人的相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的家庭影响。迄今为止,原生家庭的影响已经被大部分人所认知。所以那些相爱相杀的人,很有可能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相处的。因为他们从小看到父母是这样相处,他们就以为吵架然后符合就是爱情的真面目,就是真爱,这些经历像一个个暗藏的胎记一样,烙在一个人的心里,时间一长,因为熟悉,所以更会对它倍加认可,乃至模仿下来。
孩子从父母那里看到爱的模样,学习与人相处的模式,所以在孩子的眼里,爱情的模式或者说爱的模式是由父母教给自己的,自己需要这样做才是对的,这也是孩子对父母的另一种忠诚。
不要说相爱相杀了,就连家暴,比如一个女人常年遭受家暴,她的女儿找男朋友很有可能就找一个家暴的男人,这是因为在她的女儿眼里,被人打就是爱,因为自己的妈妈常年被爸爸打,而妈妈仍然不离不弃。常年在家暴的家庭里生活会让孩子习以为常,也误以为家暴就是爱情的真谛。你看,人生有时就是很可笑又充满寓意,你以为的爱情其实只不过是熟悉,当你看到一个人觉得很亲切,很想靠近,不是因为你真的一见钟情,那只是因为他和你以前见到的某一个亲人相似,所以让你产生熟悉感,很有可能是你的父母。
所以包裹在很多爱情面具下的其实是熟悉,是强迫性重复,本质上并不是你有多爱他,只是因为他和你曾遇到的人很熟悉。可别小瞧了熟悉这个东西,人的熟悉和习惯可能会让人一辈子都难以改掉。比如你明知道吸烟或者喝酒不好,但是心理习惯却戒不掉;或者父母明明知道自己的家已经很破了,却仍然不愿意离开,不愿意住到新房子里去,这是熟悉带给人的怀旧。熟悉让人怀旧,让人回忆,也让人产生惰性,其中的利弊则靠个人去把握。
所以相爱相杀的原因很大可能是父母的相处模式就是这样的,所以孩子也在延续父母的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情侣们对爱的误解。
在这些相爱相杀的情侣们看来,或许这就是爱,热情与冰冷的融汇就是爱,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海水和火焰的交锋处,爱若隐若现。如果是以前我也是认可的,可是我后来领悟到,这种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爱并不是爱的终点。因为这样的爱会消耗掉一个人大量的情绪和耐心,是很难持续的,更不用说成立家庭,开始婚姻生活。
只有激情的爱难以持续,而带有激情和冰冷的爱也难以持续。如果一个人像上了瘾一样与另一个人无法分开,那她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这种爱也不是良性的爱,更像是毒品。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不会离开谁就不能活,如果你离开他不能活,那这不是爱,你只是上了瘾,就像吸毒上了瘾,难道你对毒品就是爱吗?
一个良性的爱更注重良性的循环,产生更好的结果,双方的关系才能持续下去,否则带有大量消耗性、毁灭性的情感迟早会让这段感情断裂。就像一个人大量酗酒,喝的时候很痛苦,但时间一长,也会伤害身体。
所以,相爱相杀的背后除了是对父母的模仿以外,也有可能是情侣们并没有真正长大,没有真正地独立起来,所以需要把私欲掺杂在恋爱中,从而让爱情变得浑浊又难堪,最后以分手结束。
总希望海浪的激情淹没自己,狂风似的敌意席卷自己,在被压垮的情感枝丫中摇摇欲坠,这是对爱的致敬么?如果可以,希望他们选择更好的一条路,希望他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