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一篇小故事。原文大意如下。
明朝景泰年间,江西吉安人刘宣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替卫使养马。一有空闲,他就不分白天黑夜在马棚中读书。起初,卫使根本不知道刘宣。
偶然一次,刘宣和私塾先生谈论起《春秋》,先生对他的才学感到很惊奇,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于是,卫使就对刘宣另眼相看,并且待他很好。
不久,刘宣参加乡试考中了解元。第二年,又参加会试。刘铉主持考试,对一考生的文章很惊讶,觉得这肯定是山林中的老儒生的作品。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这才认识了刘宣。
从此,刘宣走上了从政的坦途,官至太子少保。
文章虽短,却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刘宣由不为人知到一举成名的过程。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它揭示了成才的三个基本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三个基本条件,姑且称之为成功的传统套路,即:
勤学是根本——环境促成长——慧眼识英才——走上成功的坦途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虽说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给读书人终生考取功名的机会,可终其一生连个秀才也未考取的却大有人在。这些人一辈子勤学苦读,终究也没能跨出成才套路的第一步。
当今社会就不同了,一方面健全的教育制度给每一位公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大学甚至硕博毕业之后,仍面临着“考取功名”的考验。
现在何止十年寒窗苦啊!即使不算幼儿园教育,我们上学一路走来,到硕博毕业,至少也要20年啊!
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套路走,埋头工作,力求认可,再逐步得一层又一层的赏识……不否认有人会脱颖而出,可现实是大部分人都在熬呀熬中泯然众人矣!
要想尽快脱颖而出,反其道而行之,即“逆行”传统套路,不失是个值得尝试的方法,说不定能使你的人生实现“逆袭”。
先来看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
沙子是废物,水泥也是废物,但他们混在一起是混凝土,就是精品;大米是精品,汽油也是精品,但他们混在一起就是废物。是精品还是废物不重要,跟谁混,很重要!
这个段子说明了什么?聪明的,你一看便知。可遗憾的是,大学毕业后,我们无论是择业,还是合伙创业,往往都忽视了这一点。
假如你在马云或者俞敏洪出道前,能始终不离不弃,跟随着他们去打拼,那将来你不就大了!当然,这要求很高,考验的是你的眼光和意志。不过,只要你注意了总比不注意要强得多。
这就是逆行的第一步,选一位能识人,用人,且能带领团队不断走上成功的好上司或好的合伙人。
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按照逆行的观点,上文中刘宣要变偶与私塾谈论《春秋》为有意找私塾甚至卫使谈《春秋》;还有,假如卫使是一个嫉贤妒能之辈,刘宣还要努力以自己的品行去改变他,为己所用。总之,要敢于用自己的才能,德识等等魅力去影响身边的人和环境。
这就是逆行的第二步,不是被动地去适应环境,而是要积极影响改变环境。
同样是读书学习,古与今差异如同天地。古代,读好四书五经,就能够用一辈子。现在呢,新知识新技能日新月异,不及时学习,就要落伍,被淘汰。
因此,关于逆行的第三步,不仅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有超前学习的敏锐性,学人所还未学,就能先人一步获得发展先机。
关于成功的逆行套路,不妨总结为:
选择一位好上司或好的合伙人——以自己的言行积极影响人和环境——终身学习,超前学习,以用于将来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机会和机遇并存的社会,人人都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大可不必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无论你选哪条路,请记住,都不要投机取巧,因为它最终会毁了自己。
我写这篇文章,是有感于现在求学的路太漫长,而工作后的黄金时间又太短,衷心期望人人都能做一个最大程度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尽快尽早成功。当然,又万万不可急于求成啊!
(封面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