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使书摘——《千秋人物》(2)

我们该怎样做人

——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

一是独立精神——无奴气,有志气。

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范仲淹非常敬重。1037 年,范第三次被贬赴润州(今江苏镇江)任上时,途中经彭泽拜遏唐代名相狄仁杰的祠堂。狄刚正不阿不畏武则天的权势被陷入狱,又贬为县令。范当即为其写一碑文,歌颂他:“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不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愬大川而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

——《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二是理性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

凡成大事者,首先在人格上要能独立思考,理性处事,敢于牺牲。

三是牺牲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私。

任何革命的、进步的团体和事业,都是以肝胆相照的人格精神为基础凝聚力量,团结队伍的。

——《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我们该怎样做官——忧民、忧君、忧政的为官之道

        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一图,画的是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这滕子京与他是同年进士,又在泰州任上和西北前线共过事,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推行者。滕的一生也很坎坷他敢作敢为、总想干一番事,却常招人忌,甚至被陷害。那一次在西北洲遭人暗害、亏得范力保,虽没有下狱却被贬岳阳,但仍怀忧国之心,才两年就政绩显著,又重修名楼。范仲淹看罢信,将图挂在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顷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风沙,东海的波涛,朝中的争斗,饥民的眼泪,金戈铁马,阁中书卷,狄仁杰的祠堂,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忽而挥袖逐他出京,还有妻子牵衣滴泪的阻劝,长

子随他在西北前线的冲杀……一起浮到眼前.他心中万分激动,喊一声:“研墨!”挑灯对图,凝神静思,片刻一篇 368 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

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他把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文章说是写岳阳楼,实在是写他自己的一生。



——《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什么是经典?“第一,经典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空前绝后,比如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写出唐诗、宋词;第二,已上升到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三,能经得起重复,即实践的检验,会常读常新。人们每重复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块钻石,

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梁:在历史上作为世界中心的某一个国家,一般能持续多长时间?

季:大概也就一个世纪。19世纪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那威风极了,结果也垮了历史的规律不是我们创造的,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一片历史的青花——季羡林先生谈话录》



季:不能说哪个宗教好,哪个宗教坏,宗教和宗教之间没有可比性,没法比。你信的,就是好的;你不信的,就是坏的。邪教是另一回事。有一次我给国家宗教局的领导讲,宗教不会消灭。

梁:记得您跟冯定讨论在共产主义社会是否有宗教。

季:我们两人讨论的结果一样,阶级消灭了,宗教还是消灭不了,为什么呢?人的主客观总不能完全一致。人类不可能进步到那个程度,人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心想事成。

——《一片历史的青花——季羡林先生谈话录》



梁:恩格斯讲,宗教是宗教创造者根据群众需要创造的。老百姓的宗教与创造宗教者的宗教、当政者的宗教有没有区别?

季:老百姓有宗教需要。我也不是宗教创始人,我猜想越是宗教创始人就越不信教。他比别人更知道,这是骗人的。

——《一片历史的青花——季羡林先生谈话录》



梁:李叔同在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方面都造诣很深。一个人为了求的安静,办法很多,何必非要出家不可呢?

季:他愿意选这个办法。他很有才华。信佛能让他心安理得,这就够了。就像吃东西,有人喜欢吃苦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酸的。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佛教是他喜欢的,他就去信。佛教究竟有什么迷人之处,我研究了一辈子也不知道,反正涅我是不信的。(笑)

梁:他把所有的功名抛掉遁入空门,学生丰子恺劝他,他也不听。

季:他一齐丢掉,一心归佛,以求解脱,未尝不是个办法。有人在社会上忙忙碌碌,即使做了大官也不舒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

——《一片历史的青花——季羡林先生谈话录》



梁:您为什么会研究《糖史》呢?

季:我主要研究文化交流。从语言对比上研究。民族文化交流除了学术意义,还有政治意义。世界各民族是互相学习,共同前进的。有一句话,可能有些过头。我讲,世界各民族无论大小强弱,都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但小民族有多少贡献,我也一时说不清,无论大小,都有所贡献,不要挫伤民族的自尊感。

——《一片历史的青花——季羡林先生谈话录》



梁:中国文字是上帝对我们的恩赐。

季: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怎么方便怎么来。


——《一片历史的青花——季羡林先生谈话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